杜甫後設資料 |
朝代: |
唐(盛唐) |
姓: |
杜 |
名: |
甫 |
全名: |
杜甫 |
身分別: |
文學家、政治家 |
在位者: |
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 |
字: |
子美 |
生卒年: |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唐代宗大曆五年(770) |
號: |
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
種族別: |
漢族 |
自稱: |
京兆杜甫、少陵野老、杜陵布衣 |
世稱: |
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詩聖、詩史、草堂先生 |
祖籍: |
湖北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 |
出生地: |
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 |
遊宦地: |
奉先、白水、鄜州、長安、華州、東都、秦州、同谷、成都 |
官職(含起迄年): |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右衛率府冑曹參軍;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拜左拾遺;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六月出為華州司功;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六月,武表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
諡號: |
文貞公、杜文貞 |
生平: |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陽人。曾祖依藝為鞏令。因居鞏。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後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陷京師。肅宗即位靈武。甫自賊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遺。以論救房琯。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亂。寓居同州同谷縣。身自負薪采梠。餔糒不給。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嚴武鎮成都。奏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武與輔世舊。待遇甚厚。乃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枕江結廬。縱酒嘯歌其中。武卒。甫無所依。乃之東蜀就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蜀帥相攻殺。蜀大擾。甫攜家避亂荊楚。扁州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亦亂。乃泝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卒年五十九。元和中。歸葬偃師首陽山。元稹志其墓。天寶間。甫與李白齊名。時稱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亦云。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於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 |
專長: |
詩 |
評價: |
1.韓愈讚「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2.元稹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3.秦觀認為「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
4.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
5.彭定求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6.孟棨認為「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