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晁補之與晁氏家族及姻親師友

 

第一節:晁補之的仕宦生涯與著述

 

第一目:晁補之的仕宦生涯

 

晁補之生於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卒於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享年五十八歲。《宋史》卷四四四有〈晁補之傳〉,全文如下:

 

晁補之字無咎,濟州鉅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於詩。補之聰敏強記,纔解事即善屬文,王安國一見奇之。十七歲從父官杭州,萃(原文作左禾右卒)錢塘山川風物之麗,著七述以謁州通判蘇軾。軾先欲有所賦,讀之嘆曰:「吾可以閣筆矣!」又稱其文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由是知名。

 

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神宗閱其文曰:「是深於經術者,可革浮薄。」調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初,為太學正,李清臣薦堪館閣,召試,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祕閣校理通判揚州,召還,為著作佐郎。章惇當國,出知齊州,群盜晝掠塗巷,補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審,一日宴客,召賊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來,一府為徹警。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通判應天府、亳州,又貶監處、信二州酒稅。徽宗立,復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黨論起,為諫官管師仁所論,出知河中府,修河橋以便民,民畫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鴻慶宮。還家,葺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忘情仕進,慕陶潛為人。大觀末,出黨籍,起知達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章溫潤典縟,其凌麗奇卓出於天成。尤精楚詞,論集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擇仁厚勇略吏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諸郡武備,議者以為通達事務。(《宋史》卷444)

 

《宋史》的〈晁補之傳〉有三處錯誤,其一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晁補之是晁迪、晁宗簡之後,後文將論述。其二為:「十七歲從父官杭州,倅(原文作左禾右卒)錢塘山川風物之麗,著七述以謁州通判蘇軾。」晁補之持〈七述〉拜謁蘇軾的時間不是十七歲,關於這一點,將於「晁補之與蘇軾」小節中辨析。其三為:「徙湖州、密州、果州」有誤,晁補之未到果州,將於〈四譜比較表〉中敘述。

 

晁補之家族世系,將於下一節敘述,其師友往來情形,以及詩文集《雞肋集》、詞集《晁氏琴趣外篇》,也都分章節詳述於後。本節僅就其生平仕宦及其他著作扼要陳述。

 

晁補之於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舉進士,即進入仕途,至徽宗大觀四年(1110)卒於泗州任,共計三十二年。期間曾因母喪,於哲宗紹聖四年(1097)返鄉服喪,哲宗元符二年(1099)六月改監信州。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底被免官,至徽宗大觀三年(1109),前後在鄉閒居八年。

 

晁補之年譜,今已有四種版本,撰成時間有先後,疏略有別,內容亦間有出入,今將四種年譜以表格陳列比較之,比較的年代,僅限於二十七歲至五十八歲之間。如此,對晁補之的仕宦事蹟,當可一一清楚的呈現。四譜有出入部份,以「備註」註明。

 

晁補之重要事蹟四家年譜比較表(皇帝紀元後數字為西元及晁補之年齡)

 

一、四譜發表時間:

  1. 易朝志著,〈晁補之年譜簡編〉,《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頁28-36。(簡稱易譜)
  2. 劉乃昌、楊慶存,〈晁補之年譜〉,收於《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詞》,附錄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頁308-322。(簡稱劉、楊譜)
  3. 喬力著,〈晁補之年譜簡編〉,收於《晁補之詞編年箋注》,齊魯書社,1992年3月,頁223-267。(簡稱喬譜)
  4. 劉少雄著,《晁補之年譜》,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6年第六卷第二期,頁55。(簡稱劉譜)

 

二、列表說明:凡四譜相同之事蹟,僅列出〈劉譜〉,若有出入,再分別將相異之處列出。

三、晁補之於《雞肋集》中所收各謝到任表,條列如表註十。

四、備註欄為個人所加。

 

晁補之四家年譜比較表

 

時 間

劉 譜

喬譜

劉、楊 譜

易 譜

備 註

神宗元豐二年1079-27

舉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冬,調澶州(今河北濮陽)司戶參軍。

   

授澶州司戶參軍。

主考官為孔平仲

1080-28

在澶州任

 

調澶州司戶參軍。

 

到澶州的時間當為元豐二年,見表註一。

1081-29

召試學官,中選,除北京(即宋魏州,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

       

1082-30

在北京國子監任

 

召試學官,除北京國子監教授

   

1083-31

在北京國子監任

   

調魏州教授,未行,入京謀改官太原,不果,旋返北京職。

〈易譜〉稱『依晁補之〈序歲時雜詠序〉而定。見表註二。

1084-32

在北京國子監任。

歸葬其父晁端友,還官於魏。

     

補之官職全稱是:「濠州團練推官知壽州壽春縣事充北京國子監教授」見表註三。

元豐八年1085-33

調為魏州教授,未行。秋,除太學正,遂去北京之京師。

 

在北京國子監任

 

《宋史》:「元祐初,為太學正」有誤。

哲宗元祐元年1086-34

春,在京師任太學正。十二月為秘書省正字。

 

應召入京,試學士院,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

   

 

1087-35

在秘書省

 

在京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

   

1088-36

在秘書省

 

在京任宣德郎、秘書省正字

 

表註四

1089-37

在秘書省

 

在京任秘書省校書郎

   

1090-38

在秘書省。七月,除校書郎。十二月,除秘閣校理,通判揚州(今江蘇江都)

 

在京任秘書省校書郎

 

應於此年赴揚州,見表註五。

1091-39

春夏間到揚州任所

 

赴揚州任於本年春

   

1092-40

在揚州通判任。十月二十六日,召為著作佐郎。

       

1093-41

春,應著作佐郎召,西行赴京師。又遷秘書省。

 

在秘書省,遷秘書丞,又遷著作佐郎。

   

元祐九年,紹聖元年1094-42

六月,出知齊州(今山東歷城)

   

初編《雞肋集》

六月十六日到齊州任所

1095-43

正月十日,坐修神宗實錄失實,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月二日到任,因避親嫌,九月三日改通判亳州(今安徽亳縣)。

     

赴應天府之前,曾於二月八日返鄉祭拜其父之墓,見表註六。

1096-44

在亳州通判任

       

1097-45

二月二十八日,落秘閣校理,監處州(今浙江麗水)鹽酒稅。赴處州途中,丁母憂,護柩歸葬於濟州任城

       

紹聖五年 元符元年1098-46

服喪家居,遷居金鄉城東。

       

1099-47

春夏間,在金鄉。改監信州(今江西上饒),六月南下。

     

九月十二日到任所

 

1100-48

正月十八日,哲宗崩,徽宗立,大赦天下。移簽書武寧軍(今江西修水)節度判官,賜緋衣銀魚。尋復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未行。七月,召為著作佐郎,全室還北。十月二十二日奏狀請辭。

無「移簽書武寧軍節度判官,賜緋衣銀魚。尋復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未行。」

無「移簽書武寧軍節度判官,賜緋衣銀魚。尋復通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濟),未行。」監信州鹽酒稅,七月遇赦北歸。

七月,遇赦北歸。返里小住,尋移簽書武寧軍節度判官,賜緋,改判河中府,未行。

晁補之〈書李正臣怪石詩後〉:「元符己卯九月貶上饒…庚辰七月遇赦北歸。」見表註七。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49

春,拜尚書禮部員外郎,充哲宗皇帝實錄檢討官。三月,以足疾乞外任。四月,改禮部郎中,又改神宗國史編修官,皆以非才辭避再三。不允,又力請外官。復留為吏部郎中。八月,為諫官管師仁所論,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濟)

 

應召還朝,任尚書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

   

徽宗崇寧元年1102-50

春,在河中府任。四月,徙知湖州。旋又徙密州。猶用前累送吏部,授知果州,不行,因得管勾江州太平觀。九月定元祐黨籍。

三月,改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抵任所。

權知河中府,四月差知湖州,十月管勾太平觀

知河中府,四月改知湖州。十月,由湖州徙密州,又因前累改果州,不行。

《宋史》:「徙湖州、密州、果州。」當以〈劉譜〉、〈易譜〉正確。〈劉、楊譜〉有詳細的考證。

1103-51

免官回金鄉閒居。

管勾江州太平觀

 

管勾江州太平觀,旋改南京鴻慶宮

是年管勾江州太平觀,有〈謝得請江州太平觀表〉,見表註八。

1104-52

免官回金鄉閒居。

       

1105-53

免官回金鄉閒居。

       

1106-54

正月,毀元祐黨人碑,大赦天下。改勾西京(今河南洛陽)嵩山崇福宮,仍寓金鄉。

     

見表註九

 

徽宗大觀元年1107-55

仍居金鄉,三月,出黨籍。

       

1108-56

仍居金鄉,秋東間自郊外移居城中。

改提舉西京崇福宮

     

1109-57

改管勾南京(今河南商丘)鴻慶宮,仍居金鄉。

       

1110-58

春,在金鄉。以出黨籍故,授知達州(今四川達縣),未行。秋,擢知泗州(今江蘇盱眙東北),到官不久即以疾卒,享年五十八歲。葬於任城呂村之原。

       

高宗建炎四年,1130,卒後二十年。

 

三月,贈直龍圖閣。

 

       

高宗紹興七年,1137,卒後二十七年

從弟謙之,復編次《雞肋集》

       

 

 

表附註:

  1. 晁補之及第後,曾經先回家鄉,再赴澶州任,下列二首詩可證之:其一為:〈及第後將謁告先歸留贈成甫〉詩(《雞肋集》卷22,頁133)、其二為:〈及第東歸將赴調寄李成季〉詩(《雞肋集》卷14,頁86)。到澶州任,有:〈澶州學生登科記〉(《雞肋集》卷32,頁201-203,是文文末有「元豐三年十二月某日記)、〈授澶州司戶答韓諫議壽(加玉部)請充教授啟〉(《雞肋集》卷58,頁443-444)、〈代澶守韓太中授官表〉(《雞肋集》卷55,頁422)、〈代澶守韓諫議祭河文〉(《雞肋集》卷60,頁461)四篇文章。晁補之到澶州的時間,應是在同一年,即神宗元豐二年,及第後返鄉,旋即赴任,晁補之於〈謝得請江州太平觀表〉:「生五十一歲,行身未免於悔尤,仕二十四年………」(《雞肋集》卷55,頁419),五十一歲為徽宗崇寧二年(1103)依此上推二十四年,即神宗元豐二年(1079)。
  2. 晁補之〈續歲時雜詠序〉:「元豐六年六月遇畢公叔於京師……補之方求為太原官……」(《雞肋集》卷60,頁461)
  3. 晁補之〈告六叔父寺丞文〉:「為元豐七年十月日姪濠州團練推官知壽州壽春縣事充北京國子監教授補之………」(《雞肋集》卷60,頁460)
  4. 晁補之〈慶州新修帥府記〉文末署曰:「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宣德郎秘書省正字鉅野晁補之記。」(《雞肋集》卷29,頁193-194)
  5. 晁補之〈齊州謝到任表〉文中曰:「丐廣陵之貳政,在元祐之五年。」(《雞肋集》卷55,頁415-416)
  6. 晁補之〈罷齊州先塋墳黃告祭文〉:「紹聖二年二月八日男左丞議郎充秘閣校理新就差通判應天府南京留守司畿內勸農事武騎尉補之」(《雞肋集》卷60,頁460)
  7. 晁補之曾得皇帝御賜銀魚的事,應是事實。晁補之於〈一叢花〉〔十二叔節推以無咎生日於此聲中為辭,依韻和答〕詞,便提及此事,詞曰:「碧山無意解銀魚,花底且攜壺。華顛又喜熊羆旦,笑騏驥、老反為駒。文史漸拋,功名更懶,隨處見真如。 高情敢並漢庭疏,長揖去田廬。囊無上賜金堪散,也未妨、山獵溪漁。廉頗縱強,莫隨年少,白馬向黃榆。」簽書武寧軍節度判官事見晁補之〈祭大孤山女郎文〉:「維元符三年歲次庚辰七月癸酉承議郎武騎尉晁補之。」(《雞肋集》卷61,頁470)
  8. 晁補之有〈謝得請江州太平觀表〉:「生五十一歲,行身未免於悔尤,仕二十四年………」(《雞肋集》卷55,頁419)即徽宗崇寧二年,晁補之五十一歲時,這一年距離他二十七歲舉進士,入仕途,正好二十四年。另有〈謝得請南京鴻慶宮表〉(《雞肋集》卷55,頁418)則未註明時間,但是張耒〈墓誌銘〉管勾南京鴻慶宮的時間列於江州太平觀與西京嵩山崇福宮之後。
  9. 晁補之改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宮事,張耒〈墓誌銘〉列於江州太平觀與南京鴻慶宮之間。〈劉譜〉列於徽宗崇寧五年(1108),〈喬譜〉列於徽宗大觀二年(1108)。二人均舉晁補之〈甥杜氏小五娘披剃疏詞〉為證,該文有:「故朝散郎集賢殿修撰提舉西京崇福宮………」之語(《雞肋集》卷70,頁569),該文未署時間。
  10. 晁補之於《雞肋集》中所收各謝到任表,條列如下,可資對照參考:
  1. 〈齊州謝到任表〉:「臣已於六月十六日到任」即哲宗元祐九年,紹聖元年(1094)。(《雞肋集》卷55,頁415)
  2. 〈南京謝到任表〉:「臣已於三月二日到任」即哲宗紹聖二年(1095)(《雞肋集》卷55,頁416)「正月十日准敕降通判南京」(《雞肋集》卷55,〈亳州謝到任表〉,頁416)
  3. 〈亳州謝到任表〉:「九月三日准敕就差通判亳州,於當月二十五日到任」即哲宗紹聖二年(1095)(《雞肋集》卷55,頁416)
  4. 〈信州謝到任表〉:「已於閏九月十二日到任」即哲宗元符二年(1099)(《雞肋集》卷55,頁417)
  5. 〈河中府謝到任表〉:無日期(《雞肋集》卷55,頁417-418)
  6. 〈湖州謝到任表〉:「已於四月二十九日到任………臣以五十歲服官之時………」即徽宗崇寧元年(1102)(《雞肋集》卷55,頁418),另有〈湖州謝執政啟〉(《雞肋集》卷56,頁427)、〈湖州移天王祠告祭文〉(《雞肋集》卷61,頁472)
  7. 〈謝得請南京鴻慶宮表〉:無日期(《雞肋集》卷55,頁418-419)
  8. 〈謝得請江州太平觀表〉:「生五十一歲,行身未免於悔尤,仕二十四年………」即徽宗崇寧二年(1103)(《雞肋集》卷55,頁419)

 

第二目:晁補之的著述

 

晁補之的著述,載於《宋史•藝文志》的有:「《左氏春秋傳雜錄》一卷、《續楚辭》二十卷、《變離騷》二十卷、《雞肋集》一百卷、《晁補之集》七十卷。四學士文集五卷」 (註一)

 

劉煥陽〈晁補之著述考略〉考訂的晁補之著作有《雞肋集》、《晁補之集》、《濟北文粹》、《無咎題跋》、《緡城集》、《四學士集》、《蘇門六君子集》、《蘇門六君子文粹》、《左氏春秋傳雜錄》、《廣象戲圖》、《洪範五行說》、《重編楚辭》、《續楚辭》、《變離騷》、《晁無咎詞》(琴趣外篇)、《骫皮(加骨部)說》等十六種(註二),考訂甚詳,足供參考。

 

晁補之的著作《雞肋集》的卷數、版本,《晁無咎詞》版本流傳的經過,已於緒論述及。

 

 

附註:

  1. 《宋史》,台灣鼎文書局新校本三家注,1997年出版,卷208,頁5059、5327、5355、5356、5370。
  2. 劉煥陽,〈晁補之著述考略〉,《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三期,頁37-41。

 

 

第二章第二節

 

 


[版權頁] [書名頁] [目錄] [第一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