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前一頁】 【回蘇軾首頁


內容東坡知湖州,嘗與賓客遊道場山,屏退從者而入,有僧憑門閫熟睡,東坡戲云:「髡閫上困。」有客即答曰:「何不用釘頂上釘?」
出處《軒渠錄》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先生守湖日,遊何道兩山,遇風雨,同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中,令官奴執燭,畫風雨竹一枝於壁上,題詩:「更將掀舞勢,把燭畫風筱,美人為破顏,正似腰支裊。」云云。後好事者剜於石,今置郡庠。予游霅上,摩挲久之。
出處吳仲圭《墨竹譜》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指《西江月•平山堂》)。張嘉甫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里,殆欲仙去爾。」
出處《石門文字禪》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沈括素與蘇軾同在館閣,軾論事與時異,補外。括察訪兩浙(熙寧六年六月到熙寧七年四月),陛辭,神宗語括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即簽籤以進,云詞皆訕懟。其後李定、舒亶黨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云。元祐間,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元祐四年、五年),往來迎謁甚恭,恭軾益薄其為人。
出處《元祐補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朱壽昌者,少不知母所在,棄官走天下求之,刺血書佛經,志甚苦。熙寧初,見於同州,迎以歸。朝士多以詩美之。蘇子瞻詩云:「感君離合我酸心,此事今無古或聞。」王荊公薦李定為台官,定嘗不持母服。台諫給舍俱論其不孝,不可用。子瞻因壽昌作詩貶定,故曰:「此事今無古或聞」也。後定為御史中丞,言內翰作詩貶上,自湖州赴詔獄。小人必欲殺之。張文定、范忠宣二公疏救不報,天下知其不免矣。子瞻獄中作詩寄黃門公子由云:「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斷因。」或上聞。上覽之凄然,卒赦之。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後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司農少卿朱壽昌所生母被出,及長,棄官入關中,得母於陝州。士大夫嘉其孝節,多以歌詩美之,蘇子瞻為為作詩序,且譏激世人之不養者。李定不服母喪,言者攻之,見其序大恚恨。後為中丞,遂起台獄。
出處《事實類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嘆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軾者少有如意。於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攜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馳。駙馬都尉王詵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作往湖州報軾,而僎行如飛,不可及。至潤州,適以子病求醫留半日。故所譴得先之,僎至之日,軾在告,祖無頗權州事。僎逕入州廳,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軾恐,不敢出,謀之無頗。無頗云:「事至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軾議所以為服,自以當得罪,不可以朝服。無頗云:「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軾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無頗與職官皆小幘列軾後。二卒懷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語,人心益疑。軾懼曰:「軾自來激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乃前曰:「大博必有被受文字?」僎問誰何?無頗曰:「無頗是權州。」僎乃以台牒授之,乃開視,只是尋常追攝行遣耳。僎促軾行。二獄卒就扎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元豐間知湖州,言者以其誹謗,御史台遣就任攝之。吏部差朝士皇甫朝光管押。東坡方視事,數吏直入廳事,捽其袂曰:「御史中丞召!」東坡錯愕而起,即步出郡署門。家人號泣,出隨之,郡人為涕泣。下獄即問五代有無誓書鐵券;蓋死囚則如此。他罪止問三代。
出處《萍洲可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皇甫僎追取蘇軾,乞逐夜所至,送所司案禁,上不許。以為只是根究吟詩事,不消如此。其始彈劾之峻,追取之暴,人皆為軾危,至是乃知軾必不死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隨皇甫僎追攝至太湖鱸香亭下,以柁損修牢;是夕風濤傾倒,月色如晝。子瞻自維倉卒被拉去,事不可測,必是下吏,所連逮者多,如閉目窣身入水,則頃刻間耳。既為此計,又復思曰:「不欲辜負老弟。」言己有不幸,子由必不獨生也。由是至京師,下御史獄。李定、舒亶、何正臣雜治之,侵之甚急,欲加以指斥之罪。子瞻憂在必死,常服青金丹,即收其餘,窖置土內,以備一旦當死,則並服以自殺。有一獄卒,仁而有禮,事子瞻甚謹。每夕必然湯為子瞻濯足。子瞻以誠謁之曰:「軾必死,有老弟在外,他日托以二詩為訣。」獄卒曰:「學士必不致如此。」子瞻曰:「使軾萬一獲免,則無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詩不達,則目不瞑矣。」獄卒受其詩,藏之枕內。後子瞻謫黃州,獄卒曰:「還學士此詩。」子瞻以面伏案不忍讀也。既出,又戲自和云:「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招詩筆已如神。」既作此詩,私自罵曰:「猶不改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鮮于侁知揚州時,東坡自湖被譴,親朋皆與絕交。道出廣陵,侁獨往見。或勸將平日往來文字書問焚之。侁曰:「欺君欺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出處《西園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容丞相,元豐戊午歲尹開封,治陳世儒獄(陳世儒是宰相陳執中的兒子)。言者誣以寬縱請求,是秋亦自濠州攝赴台獄,嘗賦詩十四篇,今在集中。敘云:「子瞻先已被繫,予晝居三院東閣,而子瞻在知雜南廡,才隔一垣。」其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注謂:「所劾歌詩,有非所宜言,頗聞鎷詰之語。」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瞻得罪,時有朝士賣一詩策,內有使墨君(貪君)事者,遂下獄。李定、何正臣劾其事,以指斥論。謂蘇曰:「學士素有名節,何不與他招了?」蘇曰:「軾為人臣,不敢萌此心,卻不知是何人造此意?一日,禁中遣馮宗道按獄,止貶黃州團練副使。
出處《孫公談圃》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生臨錢塘郡日,謂劉景文曰:「某今日餘生,皆裕陵之所賜也。」景文請其說。先生曰:「某初逮繫御史獄,獄具奏上。是夕昏鼓既畢,某方就寢,忽見二人排闥入,投篋於地,即枕之臥。至四鼓,某睡中覺有撼體而連語學士賀喜者,某徐轉側問之,即曰『安心熟寢』,乃挈篋而去。蓋初奏上,舒亶之徒,力詆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無深罪之意,密遣小黃門(小宦者、小太監)至獄視某起居狀,適某盡寢,鼻息如雷,即馳以聞。裕陵顧謂左右曰:『朕知蘇軾胸中無事。』於是即有黃州之命。」
出處《春渚紀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既就逮,下御史府,慈聖曹太后語上(神宗)曰:「官家(對皇帝的稱呼)何事數日不懌(不悅)?」對曰:「更張數事未就。有蘇軾者,轍加謗訕,至形于文字。」太皇曰:「得非軾、轍乎?」上驚曰:「娘娘何以聞之。」曰:「吾嘗記仁宗皇帝策試制舉人罷歸,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謂蘇軾、蘇轍也。『然吾老矣,慮不能用,將以遺後人,不亦可乎?』」因泣問二人安在?上對以軾方繫獄,則又泣下。上亦感動,始有貸軾意。
出處《泊宅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朝母后賢而有智識者三后,而皆有源流。仁宗慈聖光獻曹后,彬(曹彬)之孫也,新法行,語神宗曰:「吾昔聞民間疾苦,每告仁宗赦除之。今民苦青苗助役錢,宜因宗祀赦之,並出王安石。」時欲取燕薊,后曰:「得之,不過南面受賀;不得,則安危所繫。」蘇軾下獄,后曰:「仁宗初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相』,今捃(拾取)至於詩,冤濫甚矣。」
出處《吹劍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一日見神考不悅,問其所以,神考答曰:「廷臣有謗訕朝政者,欲議施行。」慈聖曰:「莫非軾、轍也?老身嘗見仁祖時,策士,大悅,得二文士,問是誰,曰:『軾、轍也,朕留與子孫用。』」神考色漸和,東坡始有黃州之謫。在台獄有二詩別子由,詩奏,神考、慈聖亦閱之。曰:「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獄中聞湖杭民作解厄道場屢月,故有此語。
出處《貴耳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光獻大漸(指疾病加劇),上純孝,欲肆赦。后曰:不須赦天下凶惡,但放了蘇軾足矣!」時子瞻對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上悟,即有黃州之貶。
出處《耆舊續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自湖州以言語譏訕下獄,吳充方為相,一日問上:「魏武何如人?」上曰:「何足道!」充曰:「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上驚曰:「朕無他意,只欲召他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也。」
出處《呂氏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間,蘇子瞻繫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指王珪)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外,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對曰:「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云:「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嘗以語余,且以醜言詆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出處《石林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在獄,有獄吏問「蟄龍」有無譏諷,東坡云:「王安石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
出處《苕溪漁隱叢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蒲宗孟盛稱揚雄之賢,上作而言曰:「揚雄作《劇秦美新》,不佳也。」安禮戲宗孟(蒲宗孟,字傳正)曰:「揚雄為公坐累矣。」方蘇子瞻下御史獄,小人勸上殺之,安禮言其不可。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東坡元豐間逮詔獄,與其長子邁(蘇邁)俱行。與之期送食惟菜與肉;有不測,則撤二物而送魚,使伺外間以為候。邁謹守。逾月,忽糧盡,出謀於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親戚偶以鮓送之,子瞻乃大駭,自知不免,因書云:「余以事繫御史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見吾子由。」乃作詩二首,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然獄吏不敢隱,遂以聞。神宗初固無殺意,見詩益動心;自是遂益從寬釋,凡眾請用深文(指用法深刻)者皆拒之。二詩不載集中,今附於此:「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桐鄉應在浙江西。」「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此則與《避暑錄話》雷同)
出處《捫虱新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坐詔獄,御史上其寄黃門(指蘇轍)之詩,神宗見之,即薄其罪,謫居黃州。鄭介夫既下吏,獄官得介夫所厚者往還詩文,悉以奏聞。上見晏叔原所贈絕句,亦從而釋之。神宗愛惜人才,不忍終棄如此。
出處《獨醒雜志》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在元豐間赴詔下獄,囑其長子邁,送食惟菜與肉;設有不測,當送以魚,以此為候。邁謹守逾月,後委親戚代送,誤以把鮓送之。子瞻大駭,憂不免於死,乃就獄中作二詩,有「魂飛湯火命如雞」之句。神宗聞而憐之,事從寬釋。既而南行,子瞻猶有慊意,乃以阿彌陀佛一軸隨行。人問其故,答曰;「此余投西方見佛公據也。」及放罪放免還家,每見庖廚有活物,即令人放之。嘗有言曰:「吾得罪,處囹圄,何異雞鴨之在庖廚?我今豈忍復殺彼之生命耶?」
出處《善誘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弟固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無用事也。元豐二年,秋冬之交,東坡下御史獄,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時張安道致政在南京,乃憤然上疏,欲附南京遞,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張恕)持至登聞鼓院投進。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其後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久之。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亦見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或問其故,子由曰:「獨不見鄭崇(參見《漢書》卷七十七)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許伯,宣帝皇后父)、史(史高,宣帝外家)之屬,下無金(金,金日碑)、張(張,張安世)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怒爾。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學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時急欲救之,故為此言耳。」僕曰:「然則是時救東坡,宜為何說?」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家法),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議,疑可以止之。」
出處《元城先生語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方勺《泊宅編》云,東坡就逮下御史獄,張安道上書,力陳其可貸之狀。劉莘老、蘇子容同輔政,子容曰:「昨得張安道書,不稱名,但著押字。」莘老曰:「某亦得書,尚未啟封。」令取視之,亦押字也。其事人罕知,故記之。
出處《雲谷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余曰:「昨在從班,李定資深鞠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啟間。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奇才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嘆息不已。」(《河南邵氏聞見後錄》亦有雷同記載)
出處《甲申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謗訕,追赴御史獄。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靖康丁未歲,台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志,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其半猶存全真家。予嘗借觀,皆坡親筆;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台印。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三年,眉陽蘇公用御史言,文涉謗訕,屬吏獄具;天子薄其罪,責為黃州團練副使。於是梁國張公(張方平),涑水司馬公等三十六人,素厚善眉陽,得其文不以告,皆罰金。而太原王定國,獨謫監濱州(應為賓州)鹽稅。
出處《淮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王晉卿名詵,太原人,徙開封。自少志趣不群,能詩善畫。以選尚魏國賢惠公主,母宣仁高后,與神宗為同產。晉卿慕東坡,相與遊從,為晉卿作《寶繪堂記》;多蓄法書名畫,及自制丹青,每為題詠。坡以詩對御史台,謫黃州,晉卿自絳州團練使坐追兩秩,停廢。賢惠病,神宗復其官,以慰主意。未幾薨,遂貶官,安置均州。
出處《蘇詩施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下知湖州蘇軾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分注云,軾自徐徙湖,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益於國。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摘其語,以為侮慢,因論軾自熙寧以來作為文章,怨謗君父,交通戚里。逮軾赴台獄,詔定與知諫院張璪、御史何正臣、舒亶等雜治之。定等媒孽,以為誹謗時事,鍛煉久之;且多引名士,欲置之死。太皇太后曹氏違豫中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宜熟察之!」帝曰;「謹受教!」吳充申救甚力,帝亦憐之。會同修起居注王安禮從容白帝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軾以才自奮,謂爵祿可立取,顧碌碌如此,其心不能無觖望。今一旦致於理,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之,第去勿漏言。軾方賈怨於眾,恐言者緣以害卿也。」王珪復舉軾《詠檜》詩曰:「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以為不臣。帝曰:「彼自詠檜爾,何預朕事?」軾遂得輕比。舒亶又言:「駙馬都尉王詵輩,公為朋比,如盛僑、周邠固不足論,若司馬光、張方平、范鎮、陳襄、劉摯,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而所懷如此,可置而不誅乎?」帝不從,但貶軾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弟轍及詵皆坐謫貶。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初,鮮于侁為京東轉運使,以王安石、呂惠卿當國,正人不得立朝。嘆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遂舉劉摯、李常、蘇軾、蘇轍、劉攽、范祖禹等。及知揚州,會軾自湖赴獄,親朋皆絕與交;道出廣陵,侁往見之,台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相知久,其所往來文字書問,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至是以舉吏累謫主管西京御史台。
出處《續通鑒綱目》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以詩得罪,貶黃州,責詞云:「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
出處《淨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知湖州,嘗與賓客遊道場山,屏退從者而入,有僧憑門閫熟睡,東坡戲云:「髡閫上困。」有客即答曰:「何不用釘頂上釘?」
出處《軒渠錄》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先生守湖日,遊何道兩山,遇風雨,同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中,令官奴執燭,畫風雨竹一枝於壁上,題詩:「更將掀舞勢,把燭畫風筱,美人為破顏,正似腰支裊。」云云。後好事者剜於石,今置郡庠。予游霅上,摩挲久之。
出處吳仲圭《墨竹譜》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指《西江月•平山堂》)。張嘉甫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里,殆欲仙去爾。」
出處《石門文字禪》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沈括素與蘇軾同在館閣,軾論事與時異,補外。括察訪兩浙(熙寧六年六月到熙寧七年四月),陛辭,神宗語括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即簽籤以進,云詞皆訕懟。其後李定、舒亶黨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云。元祐間,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元祐四年、五年),往來迎謁甚恭,恭軾益薄其為人。
出處《元祐補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朱壽昌者,少不知母所在,棄官走天下求之,刺血書佛經,志甚苦。熙寧初,見於同州,迎以歸。朝士多以詩美之。蘇子瞻詩云:「感君離合我酸心,此事今無古或聞。」王荊公薦李定為台官,定嘗不持母服。台諫給舍俱論其不孝,不可用。子瞻因壽昌作詩貶定,故曰:「此事今無古或聞」也。後定為御史中丞,言內翰作詩貶上,自湖州赴詔獄。小人必欲殺之。張文定、范忠宣二公疏救不報,天下知其不免矣。子瞻獄中作詩寄黃門公子由云:「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斷因。」或上聞。上覽之凄然,卒赦之。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後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司農少卿朱壽昌所生母被出,及長,棄官入關中,得母於陝州。士大夫嘉其孝節,多以歌詩美之,蘇子瞻為為作詩序,且譏激世人之不養者。李定不服母喪,言者攻之,見其序大恚恨。後為中丞,遂起台獄。
出處《事實類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元豐間知湖州,言者以其誹謗,御史台遣就任攝之。吏部差朝士皇甫朝光管押。東坡方視事,數吏直入廳事,捽其袂曰:「御史中丞召!」東坡錯愕而起,即步出郡署門。家人號泣,出隨之,郡人為涕泣。下獄即問五代有無誓書鐵券;蓋死囚則如此。他罪止問三代。
出處《萍洲可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皇甫僎追取蘇軾,乞逐夜所至,送所司案禁,上不許。以為只是根究吟詩事,不消如此。其始彈劾之峻,追取之暴,人皆為軾危,至是乃知軾必不死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嘆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軾者少有如意。於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攜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馳。駙馬都尉王詵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作往湖州報軾,而僎行如飛,不可及。至潤州,適以子病求醫留半日。故所譴得先之,僎至之日,軾在告,祖無頗權州事。僎逕入州廳,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軾恐,不敢出,謀之無頗。無頗云:「事至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軾議所以為服,自以當得罪,不可以朝服。無頗云:「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軾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無頗與職官皆小幘列軾後。二卒懷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語,人心益疑。軾懼曰:「軾自來激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乃前曰:「大博必有被受文字?」僎問誰何?無頗曰:「無頗是權州。」僎乃以台牒授之,乃開視,只是尋常追攝行遣耳。僎促軾行。二獄卒就扎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隨皇甫僎追攝至太湖鱸香亭下,以柁損修牢;是夕風濤傾倒,月色如晝。子瞻自維倉卒被拉去,事不可測,必是下吏,所連逮者多,如閉目窣身入水,則頃刻間耳。既為此計,又復思曰:「不欲辜負老弟。」言己有不幸,子由必不獨生也。由是至京師,下御史獄。李定、舒亶、何正臣雜治之,侵之甚急,欲加以指斥之罪。子瞻憂在必死,常服青金丹,即收其餘,窖置土內,以備一旦當死,則並服以自殺。有一獄卒,仁而有禮,事子瞻甚謹。每夕必然湯為子瞻濯足。子瞻以誠謁之曰:「軾必死,有老弟在外,他日托以二詩為訣。」獄卒曰:「學士必不致如此。」子瞻曰:「使軾萬一獲免,則無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詩不達,則目不瞑矣。」獄卒受其詩,藏之枕內。後子瞻謫黃州,獄卒曰:「還學士此詩。」子瞻以面伏案不忍讀也。既出,又戲自和云:「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招詩筆已如神。」既作此詩,私自罵曰:「猶不改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鮮于侁知揚州時,東坡自湖被譴,親朋皆與絕交。道出廣陵,侁獨往見。或勸將平日往來文字書問焚之。侁曰:「欺君欺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出處《西園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容丞相,元豐戊午歲尹開封,治陳世儒獄(陳世儒是宰相陳執中的兒子)。言者誣以寬縱請求,是秋亦自濠州攝赴台獄,嘗賦詩十四篇,今在集中。敘云:「子瞻先已被繫,予晝居三院東閣,而子瞻在知雜南廡,才隔一垣。」其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注謂:「所劾歌詩,有非所宜言,頗聞鎷詰之語。」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瞻得罪,時有朝士賣一詩策,內有使墨君(貪君)事者,遂下獄。李定、何正臣劾其事,以指斥論。謂蘇曰:「學士素有名節,何不與他招了?」蘇曰:「軾為人臣,不敢萌此心,卻不知是何人造此意?一日,禁中遣馮宗道按獄,止貶黃州團練副使。
出處《孫公談圃》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生臨錢塘郡日,謂劉景文曰:「某今日餘生,皆裕陵之所賜也。」景文請其說。先生曰:「某初逮繫御史獄,獄具奏上。是夕昏鼓既畢,某方就寢,忽見二人排闥入,投篋於地,即枕之臥。至四鼓,某睡中覺有撼體而連語學士賀喜者,某徐轉側問之,即曰『安心熟寢』,乃挈篋而去。蓋初奏上,舒亶之徒,力詆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無深罪之意,密遣小黃門(小宦者、小太監)至獄視某起居狀,適某盡寢,鼻息如雷,即馳以聞。裕陵顧謂左右曰:『朕知蘇軾胸中無事。』於是即有黃州之命。」
出處《春渚紀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既就逮,下御史府,慈聖曹太后語上(神宗)曰:「官家(對皇帝的稱呼)何事數日不懌(不悅)?」對曰:「更張數事未就。有蘇軾者,轍加謗訕,至形于文字。」太皇曰:「得非軾、轍乎?」上驚曰:「娘娘何以聞之。」曰:「吾嘗記仁宗皇帝策試制舉人罷歸,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謂蘇軾、蘇轍也。『然吾老矣,慮不能用,將以遺後人,不亦可乎?』」因泣問二人安在?上對以軾方繫獄,則又泣下。上亦感動,始有貸軾意。
出處《泊宅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朝母后賢而有智識者三后,而皆有源流。仁宗慈聖光獻曹后,彬(曹彬)之孫也,新法行,語神宗曰:「吾昔聞民間疾苦,每告仁宗赦除之。今民苦青苗助役錢,宜因宗祀赦之,並出王安石。」時欲取燕薊,后曰:「得之,不過南面受賀;不得,則安危所繫。」蘇軾下獄,后曰:「仁宗初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相』,今捃(拾取)至於詩,冤濫甚矣。」
出處《吹劍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一日見神考不悅,問其所以,神考答曰:「廷臣有謗訕朝政者,欲議施行。」慈聖曰:「莫非軾、轍也?老身嘗見仁祖時,策士,大悅,得二文士,問是誰,曰:『軾、轍也,朕留與子孫用。』」神考色漸和,東坡始有黃州之謫。在台獄有二詩別子由,詩奏,神考、慈聖亦閱之。曰:「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獄中聞湖杭民作解厄道場屢月,故有此語。
出處《貴耳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光獻大漸(指疾病加劇),上純孝,欲肆赦。后曰:不須赦天下凶惡,但放了蘇軾足矣!」時子瞻對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上悟,即有黃州之貶。
出處《耆舊續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自湖州以言語譏訕下獄,吳充方為相,一日問上:「魏武何如人?」上曰:「何足道!」充曰:「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上驚曰:「朕無他意,只欲召他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也。」
出處《呂氏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間,蘇子瞻繫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指王珪)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外,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對曰:「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云:「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嘗以語余,且以醜言詆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出處《石林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在獄,有獄吏問「蟄龍」有無譏諷,東坡云:「王安石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
出處《苕溪漁隱叢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蒲宗孟盛稱揚雄之賢,上作而言曰:「揚雄作《劇秦美新》,不佳也。」安禮戲宗孟(蒲宗孟,字傳正)曰:「揚雄為公坐累矣。」方蘇子瞻下御史獄,小人勸上殺之,安禮言其不可。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東坡元豐間逮詔獄,與其長子邁(蘇邁)俱行。與之期送食惟菜與肉;有不測,則撤二物而送魚,使伺外間以為候。邁謹守。逾月,忽糧盡,出謀於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親戚偶以鮓送之,子瞻乃大駭,自知不免,因書云:「余以事繫御史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見吾子由。」乃作詩二首,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然獄吏不敢隱,遂以聞。神宗初固無殺意,見詩益動心;自是遂益從寬釋,凡眾請用深文(指用法深刻)者皆拒之。二詩不載集中,今附於此:「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桐鄉應在浙江西。」「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此則與《避暑錄話》雷同)
出處《捫虱新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坐詔獄,御史上其寄黃門(指蘇轍)之詩,神宗見之,即薄其罪,謫居黃州。鄭介夫既下吏,獄官得介夫所厚者往還詩文,悉以奏聞。上見晏叔原所贈絕句,亦從而釋之。神宗愛惜人才,不忍終棄如此。
出處《獨醒雜志》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在元豐間赴詔下獄,囑其長子邁,送食惟菜與肉;設有不測,當送以魚,以此為候。邁謹守逾月,後委親戚代送,誤以把鮓送之。子瞻大駭,憂不免於死,乃就獄中作二詩,有「魂飛湯火命如雞」之句。神宗聞而憐之,事從寬釋。既而南行,子瞻猶有慊意,乃以阿彌陀佛一軸隨行。人問其故,答曰;「此余投西方見佛公據也。」及放罪放免還家,每見庖廚有活物,即令人放之。嘗有言曰:「吾得罪,處囹圄,何異雞鴨之在庖廚?我今豈忍復殺彼之生命耶?」
出處《善誘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弟固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無用事也。元豐二年,秋冬之交,東坡下御史獄,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時張安道致政在南京,乃憤然上疏,欲附南京遞,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張恕)持至登聞鼓院投進。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其後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久之。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亦見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或問其故,子由曰:「獨不見鄭崇(參見《漢書》卷七十七)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許伯,宣帝皇后父)、史(史高,宣帝外家)之屬,下無金(金,金日碑)、張(張,張安世)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怒爾。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學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時急欲救之,故為此言耳。」僕曰:「然則是時救東坡,宜為何說?」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家法),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議,疑可以止之。」
出處《元城先生語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方勺《泊宅編》云,東坡就逮下御史獄,張安道上書,力陳其可貸之狀。劉莘老、蘇子容同輔政,子容曰:「昨得張安道書,不稱名,但著押字。」莘老曰:「某亦得書,尚未啟封。」令取視之,亦押字也。其事人罕知,故記之。
出處《雲谷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余曰:「昨在從班,李定資深鞠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啟間。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奇才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嘆息不已。」(《河南邵氏聞見後錄》亦有雷同記載)
出處《甲申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謗訕,追赴御史獄。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靖康丁未歲,台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志,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其半猶存全真家。予嘗借觀,皆坡親筆;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台印。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三年,眉陽蘇公用御史言,文涉謗訕,屬吏獄具;天子薄其罪,責為黃州團練副使。於是梁國張公(張方平),涑水司馬公等三十六人,素厚善眉陽,得其文不以告,皆罰金。而太原王定國,獨謫監濱州(應為賓州)鹽稅。
出處《淮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王晉卿名詵,太原人,徙開封。自少志趣不群,能詩善畫。以選尚魏國賢惠公主,母宣仁高后,與神宗為同產。晉卿慕東坡,相與遊從,為晉卿作《寶繪堂記》;多蓄法書名畫,及自制丹青,每為題詠。坡以詩對御史台,謫黃州,晉卿自絳州團練使坐追兩秩,停廢。賢惠病,神宗復其官,以慰主意。未幾薨,遂貶官,安置均州。
出處《蘇詩施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下知湖州蘇軾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分注云,軾自徐徙湖,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益於國。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摘其語,以為侮慢,因論軾自熙寧以來作為文章,怨謗君父,交通戚里。逮軾赴台獄,詔定與知諫院張璪、御史何正臣、舒亶等雜治之。定等媒孽,以為誹謗時事,鍛煉久之;且多引名士,欲置之死。太皇太后曹氏違豫中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宜熟察之!」帝曰;「謹受教!」吳充申救甚力,帝亦憐之。會同修起居注王安禮從容白帝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軾以才自奮,謂爵祿可立取,顧碌碌如此,其心不能無觖望。今一旦致於理,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之,第去勿漏言。軾方賈怨於眾,恐言者緣以害卿也。」王珪復舉軾《詠檜》詩曰:「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以為不臣。帝曰:「彼自詠檜爾,何預朕事?」軾遂得輕比。舒亶又言:「駙馬都尉王詵輩,公為朋比,如盛僑、周邠固不足論,若司馬光、張方平、范鎮、陳襄、劉摯,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而所懷如此,可置而不誅乎?」帝不從,但貶軾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弟轍及詵皆坐謫貶。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初,鮮于侁為京東轉運使,以王安石、呂惠卿當國,正人不得立朝。嘆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遂舉劉摯、李常、蘇軾、蘇轍、劉攽、范祖禹等。及知揚州,會軾自湖赴獄,親朋皆絕與交;道出廣陵,侁往見之,台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相知久,其所往來文字書問,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至是以舉吏累謫主管西京御史台。
出處《續通鑒綱目》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以詩得罪,貶黃州,責詞云:「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
出處《淨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知湖州,嘗與賓客遊道場山,屏退從者而入,有僧憑門閫熟睡,東坡戲云:「髡閫上困。」有客即答曰:「何不用釘頂上釘?」
出處《軒渠錄》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先生守湖日,遊何道兩山,遇風雨,同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中,令官奴執燭,畫風雨竹一枝於壁上,題詩:「更將掀舞勢,把燭畫風筱,美人為破顏,正似腰支裊。」云云。後好事者剜於石,今置郡庠。予游霅上,摩挲久之。
出處吳仲圭《墨竹譜》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指《西江月•平山堂》)。張嘉甫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里,殆欲仙去爾。」
出處《石門文字禪》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沈括素與蘇軾同在館閣,軾論事與時異,補外。括察訪兩浙(熙寧六年六月到熙寧七年四月),陛辭,神宗語括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即簽籤以進,云詞皆訕懟。其後李定、舒亶黨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云。元祐間,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元祐四年、五年),往來迎謁甚恭,恭軾益薄其為人。
出處《元祐補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朱壽昌者,少不知母所在,棄官走天下求之,刺血書佛經,志甚苦。熙寧初,見於同州,迎以歸。朝士多以詩美之。蘇子瞻詩云:「感君離合我酸心,此事今無古或聞。」王荊公薦李定為台官,定嘗不持母服。台諫給舍俱論其不孝,不可用。子瞻因壽昌作詩貶定,故曰:「此事今無古或聞」也。後定為御史中丞,言內翰作詩貶上,自湖州赴詔獄。小人必欲殺之。張文定、范忠宣二公疏救不報,天下知其不免矣。子瞻獄中作詩寄黃門公子由云:「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斷因。」或上聞。上覽之凄然,卒赦之。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後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司農少卿朱壽昌所生母被出,及長,棄官入關中,得母於陝州。士大夫嘉其孝節,多以歌詩美之,蘇子瞻為為作詩序,且譏激世人之不養者。李定不服母喪,言者攻之,見其序大恚恨。後為中丞,遂起台獄。
出處《事實類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嘆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軾者少有如意。於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攜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馳。駙馬都尉王詵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作往湖州報軾,而僎行如飛,不可及。至潤州,適以子病求醫留半日。故所譴得先之,僎至之日,軾在告,祖無頗權州事。僎逕入州廳,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軾恐,不敢出,謀之無頗。無頗云:「事至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軾議所以為服,自以當得罪,不可以朝服。無頗云:「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軾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無頗與職官皆小幘列軾後。二卒懷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語,人心益疑。軾懼曰:「軾自來激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乃前曰:「大博必有被受文字?」僎問誰何?無頗曰:「無頗是權州。」僎乃以台牒授之,乃開視,只是尋常追攝行遣耳。僎促軾行。二獄卒就扎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元豐間知湖州,言者以其誹謗,御史台遣就任攝之。吏部差朝士皇甫朝光管押。東坡方視事,數吏直入廳事,捽其袂曰:「御史中丞召!」東坡錯愕而起,即步出郡署門。家人號泣,出隨之,郡人為涕泣。下獄即問五代有無誓書鐵券;蓋死囚則如此。他罪止問三代。
出處《萍洲可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皇甫僎追取蘇軾,乞逐夜所至,送所司案禁,上不許。以為只是根究吟詩事,不消如此。其始彈劾之峻,追取之暴,人皆為軾危,至是乃知軾必不死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隨皇甫僎追攝至太湖鱸香亭下,以柁損修牢;是夕風濤傾倒,月色如晝。子瞻自維倉卒被拉去,事不可測,必是下吏,所連逮者多,如閉目窣身入水,則頃刻間耳。既為此計,又復思曰:「不欲辜負老弟。」言己有不幸,子由必不獨生也。由是至京師,下御史獄。李定、舒亶、何正臣雜治之,侵之甚急,欲加以指斥之罪。子瞻憂在必死,常服青金丹,即收其餘,窖置土內,以備一旦當死,則並服以自殺。有一獄卒,仁而有禮,事子瞻甚謹。每夕必然湯為子瞻濯足。子瞻以誠謁之曰:「軾必死,有老弟在外,他日托以二詩為訣。」獄卒曰:「學士必不致如此。」子瞻曰:「使軾萬一獲免,則無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詩不達,則目不瞑矣。」獄卒受其詩,藏之枕內。後子瞻謫黃州,獄卒曰:「還學士此詩。」子瞻以面伏案不忍讀也。既出,又戲自和云:「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招詩筆已如神。」既作此詩,私自罵曰:「猶不改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鮮于侁知揚州時,東坡自湖被譴,親朋皆與絕交。道出廣陵,侁獨往見。或勸將平日往來文字書問焚之。侁曰:「欺君欺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出處《西園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容丞相,元豐戊午歲尹開封,治陳世儒獄(陳世儒是宰相陳執中的兒子)。言者誣以寬縱請求,是秋亦自濠州攝赴台獄,嘗賦詩十四篇,今在集中。敘云:「子瞻先已被繫,予晝居三院東閣,而子瞻在知雜南廡,才隔一垣。」其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注謂:「所劾歌詩,有非所宜言,頗聞鎷詰之語。」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瞻得罪,時有朝士賣一詩策,內有使墨君(貪君)事者,遂下獄。李定、何正臣劾其事,以指斥論。謂蘇曰:「學士素有名節,何不與他招了?」蘇曰:「軾為人臣,不敢萌此心,卻不知是何人造此意?一日,禁中遣馮宗道按獄,止貶黃州團練副使。
出處《孫公談圃》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生臨錢塘郡日,謂劉景文曰:「某今日餘生,皆裕陵之所賜也。」景文請其說。先生曰:「某初逮繫御史獄,獄具奏上。是夕昏鼓既畢,某方就寢,忽見二人排闥入,投篋於地,即枕之臥。至四鼓,某睡中覺有撼體而連語學士賀喜者,某徐轉側問之,即曰『安心熟寢』,乃挈篋而去。蓋初奏上,舒亶之徒,力詆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無深罪之意,密遣小黃門(小宦者、小太監)至獄視某起居狀,適某盡寢,鼻息如雷,即馳以聞。裕陵顧謂左右曰:『朕知蘇軾胸中無事。』於是即有黃州之命。」
出處《春渚紀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既就逮,下御史府,慈聖曹太后語上(神宗)曰:「官家(對皇帝的稱呼)何事數日不懌(不悅)?」對曰:「更張數事未就。有蘇軾者,轍加謗訕,至形于文字。」太皇曰:「得非軾、轍乎?」上驚曰:「娘娘何以聞之。」曰:「吾嘗記仁宗皇帝策試制舉人罷歸,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謂蘇軾、蘇轍也。『然吾老矣,慮不能用,將以遺後人,不亦可乎?』」因泣問二人安在?上對以軾方繫獄,則又泣下。上亦感動,始有貸軾意。
出處《泊宅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朝母后賢而有智識者三后,而皆有源流。仁宗慈聖光獻曹后,彬(曹彬)之孫也,新法行,語神宗曰:「吾昔聞民間疾苦,每告仁宗赦除之。今民苦青苗助役錢,宜因宗祀赦之,並出王安石。」時欲取燕薊,后曰:「得之,不過南面受賀;不得,則安危所繫。」蘇軾下獄,后曰:「仁宗初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相』,今捃(拾取)至於詩,冤濫甚矣。」
出處《吹劍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一日見神考不悅,問其所以,神考答曰:「廷臣有謗訕朝政者,欲議施行。」慈聖曰:「莫非軾、轍也?老身嘗見仁祖時,策士,大悅,得二文士,問是誰,曰:『軾、轍也,朕留與子孫用。』」神考色漸和,東坡始有黃州之謫。在台獄有二詩別子由,詩奏,神考、慈聖亦閱之。曰:「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獄中聞湖杭民作解厄道場屢月,故有此語。
出處《貴耳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光獻大漸(指疾病加劇),上純孝,欲肆赦。后曰:不須赦天下凶惡,但放了蘇軾足矣!」時子瞻對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上悟,即有黃州之貶。
出處《耆舊續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自湖州以言語譏訕下獄,吳充方為相,一日問上:「魏武何如人?」上曰:「何足道!」充曰:「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上驚曰:「朕無他意,只欲召他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也。」
出處《呂氏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間,蘇子瞻繫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指王珪)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外,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對曰:「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云:「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嘗以語余,且以醜言詆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出處《石林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在獄,有獄吏問「蟄龍」有無譏諷,東坡云:「王安石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
出處《苕溪漁隱叢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蒲宗孟盛稱揚雄之賢,上作而言曰:「揚雄作《劇秦美新》,不佳也。」安禮戲宗孟(蒲宗孟,字傳正)曰:「揚雄為公坐累矣。」方蘇子瞻下御史獄,小人勸上殺之,安禮言其不可。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東坡元豐間逮詔獄,與其長子邁(蘇邁)俱行。與之期送食惟菜與肉;有不測,則撤二物而送魚,使伺外間以為候。邁謹守。逾月,忽糧盡,出謀於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親戚偶以鮓送之,子瞻乃大駭,自知不免,因書云:「余以事繫御史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見吾子由。」乃作詩二首,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然獄吏不敢隱,遂以聞。神宗初固無殺意,見詩益動心;自是遂益從寬釋,凡眾請用深文(指用法深刻)者皆拒之。二詩不載集中,今附於此:「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桐鄉應在浙江西。」「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此則與《避暑錄話》雷同)
出處《捫虱新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坐詔獄,御史上其寄黃門(指蘇轍)之詩,神宗見之,即薄其罪,謫居黃州。鄭介夫既下吏,獄官得介夫所厚者往還詩文,悉以奏聞。上見晏叔原所贈絕句,亦從而釋之。神宗愛惜人才,不忍終棄如此。
出處《獨醒雜志》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在元豐間赴詔下獄,囑其長子邁,送食惟菜與肉;設有不測,當送以魚,以此為候。邁謹守逾月,後委親戚代送,誤以把鮓送之。子瞻大駭,憂不免於死,乃就獄中作二詩,有「魂飛湯火命如雞」之句。神宗聞而憐之,事從寬釋。既而南行,子瞻猶有慊意,乃以阿彌陀佛一軸隨行。人問其故,答曰;「此余投西方見佛公據也。」及放罪放免還家,每見庖廚有活物,即令人放之。嘗有言曰:「吾得罪,處囹圄,何異雞鴨之在庖廚?我今豈忍復殺彼之生命耶?」
出處《善誘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弟固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無用事也。元豐二年,秋冬之交,東坡下御史獄,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時張安道致政在南京,乃憤然上疏,欲附南京遞,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張恕)持至登聞鼓院投進。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其後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久之。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亦見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或問其故,子由曰:「獨不見鄭崇(參見《漢書》卷七十七)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許伯,宣帝皇后父)、史(史高,宣帝外家)之屬,下無金(金,金日碑)、張(張,張安世)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怒爾。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學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時急欲救之,故為此言耳。」僕曰:「然則是時救東坡,宜為何說?」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家法),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議,疑可以止之。」
出處《元城先生語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方勺《泊宅編》云,東坡就逮下御史獄,張安道上書,力陳其可貸之狀。劉莘老、蘇子容同輔政,子容曰:「昨得張安道書,不稱名,但著押字。」莘老曰:「某亦得書,尚未啟封。」令取視之,亦押字也。其事人罕知,故記之。
出處《雲谷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余曰:「昨在從班,李定資深鞠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啟間。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奇才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嘆息不已。」(《河南邵氏聞見後錄》亦有雷同記載)
出處《甲申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謗訕,追赴御史獄。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靖康丁未歲,台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志,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其半猶存全真家。予嘗借觀,皆坡親筆;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台印。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三年,眉陽蘇公用御史言,文涉謗訕,屬吏獄具;天子薄其罪,責為黃州團練副使。於是梁國張公(張方平),涑水司馬公等三十六人,素厚善眉陽,得其文不以告,皆罰金。而太原王定國,獨謫監濱州(應為賓州)鹽稅。
出處《淮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王晉卿名詵,太原人,徙開封。自少志趣不群,能詩善畫。以選尚魏國賢惠公主,母宣仁高后,與神宗為同產。晉卿慕東坡,相與遊從,為晉卿作《寶繪堂記》;多蓄法書名畫,及自制丹青,每為題詠。坡以詩對御史台,謫黃州,晉卿自絳州團練使坐追兩秩,停廢。賢惠病,神宗復其官,以慰主意。未幾薨,遂貶官,安置均州。
出處《蘇詩施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下知湖州蘇軾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分注云,軾自徐徙湖,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益於國。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摘其語,以為侮慢,因論軾自熙寧以來作為文章,怨謗君父,交通戚里。逮軾赴台獄,詔定與知諫院張璪、御史何正臣、舒亶等雜治之。定等媒孽,以為誹謗時事,鍛煉久之;且多引名士,欲置之死。太皇太后曹氏違豫中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宜熟察之!」帝曰;「謹受教!」吳充申救甚力,帝亦憐之。會同修起居注王安禮從容白帝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軾以才自奮,謂爵祿可立取,顧碌碌如此,其心不能無觖望。今一旦致於理,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之,第去勿漏言。軾方賈怨於眾,恐言者緣以害卿也。」王珪復舉軾《詠檜》詩曰:「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以為不臣。帝曰:「彼自詠檜爾,何預朕事?」軾遂得輕比。舒亶又言:「駙馬都尉王詵輩,公為朋比,如盛僑、周邠固不足論,若司馬光、張方平、范鎮、陳襄、劉摯,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而所懷如此,可置而不誅乎?」帝不從,但貶軾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弟轍及詵皆坐謫貶。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初,鮮于侁為京東轉運使,以王安石、呂惠卿當國,正人不得立朝。嘆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遂舉劉摯、李常、蘇軾、蘇轍、劉攽、范祖禹等。及知揚州,會軾自湖赴獄,親朋皆絕與交;道出廣陵,侁往見之,台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相知久,其所往來文字書問,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至是以舉吏累謫主管西京御史台。
出處《續通鑒綱目》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以詩得罪,貶黃州,責詞云:「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
出處《淨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知湖州,嘗與賓客遊道場山,屏退從者而入,有僧憑門閫熟睡,東坡戲云:「髡閫上困。」有客即答曰:「何不用釘頂上釘?」
出處《軒渠錄》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先生守湖日,遊何道兩山,遇風雨,同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中,令官奴執燭,畫風雨竹一枝於壁上,題詩:「更將掀舞勢,把燭畫風筱,美人為破顏,正似腰支裊。」云云。後好事者剜於石,今置郡庠。予游霅上,摩挲久之。
出處吳仲圭《墨竹譜》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指《西江月•平山堂》)。張嘉甫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里,殆欲仙去爾。」
出處《石門文字禪》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沈括素與蘇軾同在館閣,軾論事與時異,補外。括察訪兩浙(熙寧六年六月到熙寧七年四月),陛辭,神宗語括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即簽籤以進,云詞皆訕懟。其後李定、舒亶黨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云。元祐間,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元祐四年、五年),往來迎謁甚恭,恭軾益薄其為人。
出處《元祐補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朱壽昌者,少不知母所在,棄官走天下求之,刺血書佛經,志甚苦。熙寧初,見於同州,迎以歸。朝士多以詩美之。蘇子瞻詩云:「感君離合我酸心,此事今無古或聞。」王荊公薦李定為台官,定嘗不持母服。台諫給舍俱論其不孝,不可用。子瞻因壽昌作詩貶定,故曰:「此事今無古或聞」也。後定為御史中丞,言內翰作詩貶上,自湖州赴詔獄。小人必欲殺之。張文定、范忠宣二公疏救不報,天下知其不免矣。子瞻獄中作詩寄黃門公子由云:「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斷因。」或上聞。上覽之凄然,卒赦之。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後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司農少卿朱壽昌所生母被出,及長,棄官入關中,得母於陝州。士大夫嘉其孝節,多以歌詩美之,蘇子瞻為為作詩序,且譏激世人之不養者。李定不服母喪,言者攻之,見其序大恚恨。後為中丞,遂起台獄。
出處《事實類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元豐間知湖州,言者以其誹謗,御史台遣就任攝之。吏部差朝士皇甫朝光管押。東坡方視事,數吏直入廳事,捽其袂曰:「御史中丞召!」東坡錯愕而起,即步出郡署門。家人號泣,出隨之,郡人為涕泣。下獄即問五代有無誓書鐵券;蓋死囚則如此。他罪止問三代。
出處《萍洲可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皇甫僎追取蘇軾,乞逐夜所至,送所司案禁,上不許。以為只是根究吟詩事,不消如此。其始彈劾之峻,追取之暴,人皆為軾危,至是乃知軾必不死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嘆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軾者少有如意。於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攜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馳。駙馬都尉王詵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作往湖州報軾,而僎行如飛,不可及。至潤州,適以子病求醫留半日。故所譴得先之,僎至之日,軾在告,祖無頗權州事。僎逕入州廳,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軾恐,不敢出,謀之無頗。無頗云:「事至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軾議所以為服,自以當得罪,不可以朝服。無頗云:「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軾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無頗與職官皆小幘列軾後。二卒懷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語,人心益疑。軾懼曰:「軾自來激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乃前曰:「大博必有被受文字?」僎問誰何?無頗曰:「無頗是權州。」僎乃以台牒授之,乃開視,只是尋常追攝行遣耳。僎促軾行。二獄卒就扎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隨皇甫僎追攝至太湖鱸香亭下,以柁損修牢;是夕風濤傾倒,月色如晝。子瞻自維倉卒被拉去,事不可測,必是下吏,所連逮者多,如閉目窣身入水,則頃刻間耳。既為此計,又復思曰:「不欲辜負老弟。」言己有不幸,子由必不獨生也。由是至京師,下御史獄。李定、舒亶、何正臣雜治之,侵之甚急,欲加以指斥之罪。子瞻憂在必死,常服青金丹,即收其餘,窖置土內,以備一旦當死,則並服以自殺。有一獄卒,仁而有禮,事子瞻甚謹。每夕必然湯為子瞻濯足。子瞻以誠謁之曰:「軾必死,有老弟在外,他日托以二詩為訣。」獄卒曰:「學士必不致如此。」子瞻曰:「使軾萬一獲免,則無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詩不達,則目不瞑矣。」獄卒受其詩,藏之枕內。後子瞻謫黃州,獄卒曰:「還學士此詩。」子瞻以面伏案不忍讀也。既出,又戲自和云:「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招詩筆已如神。」既作此詩,私自罵曰:「猶不改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鮮于侁知揚州時,東坡自湖被譴,親朋皆與絕交。道出廣陵,侁獨往見。或勸將平日往來文字書問焚之。侁曰:「欺君欺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出處《西園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容丞相,元豐戊午歲尹開封,治陳世儒獄(陳世儒是宰相陳執中的兒子)。言者誣以寬縱請求,是秋亦自濠州攝赴台獄,嘗賦詩十四篇,今在集中。敘云:「子瞻先已被繫,予晝居三院東閣,而子瞻在知雜南廡,才隔一垣。」其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注謂:「所劾歌詩,有非所宜言,頗聞鎷詰之語。」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瞻得罪,時有朝士賣一詩策,內有使墨君(貪君)事者,遂下獄。李定、何正臣劾其事,以指斥論。謂蘇曰:「學士素有名節,何不與他招了?」蘇曰:「軾為人臣,不敢萌此心,卻不知是何人造此意?一日,禁中遣馮宗道按獄,止貶黃州團練副使。
出處《孫公談圃》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生臨錢塘郡日,謂劉景文曰:「某今日餘生,皆裕陵之所賜也。」景文請其說。先生曰:「某初逮繫御史獄,獄具奏上。是夕昏鼓既畢,某方就寢,忽見二人排闥入,投篋於地,即枕之臥。至四鼓,某睡中覺有撼體而連語學士賀喜者,某徐轉側問之,即曰『安心熟寢』,乃挈篋而去。蓋初奏上,舒亶之徒,力詆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無深罪之意,密遣小黃門(小宦者、小太監)至獄視某起居狀,適某盡寢,鼻息如雷,即馳以聞。裕陵顧謂左右曰:『朕知蘇軾胸中無事。』於是即有黃州之命。」
出處《春渚紀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既就逮,下御史府,慈聖曹太后語上(神宗)曰:「官家(對皇帝的稱呼)何事數日不懌(不悅)?」對曰:「更張數事未就。有蘇軾者,轍加謗訕,至形于文字。」太皇曰:「得非軾、轍乎?」上驚曰:「娘娘何以聞之。」曰:「吾嘗記仁宗皇帝策試制舉人罷歸,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謂蘇軾、蘇轍也。『然吾老矣,慮不能用,將以遺後人,不亦可乎?』」因泣問二人安在?上對以軾方繫獄,則又泣下。上亦感動,始有貸軾意。
出處《泊宅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朝母后賢而有智識者三后,而皆有源流。仁宗慈聖光獻曹后,彬(曹彬)之孫也,新法行,語神宗曰:「吾昔聞民間疾苦,每告仁宗赦除之。今民苦青苗助役錢,宜因宗祀赦之,並出王安石。」時欲取燕薊,后曰:「得之,不過南面受賀;不得,則安危所繫。」蘇軾下獄,后曰:「仁宗初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相』,今捃(拾取)至於詩,冤濫甚矣。」
出處《吹劍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一日見神考不悅,問其所以,神考答曰:「廷臣有謗訕朝政者,欲議施行。」慈聖曰:「莫非軾、轍也?老身嘗見仁祖時,策士,大悅,得二文士,問是誰,曰:『軾、轍也,朕留與子孫用。』」神考色漸和,東坡始有黃州之謫。在台獄有二詩別子由,詩奏,神考、慈聖亦閱之。曰:「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獄中聞湖杭民作解厄道場屢月,故有此語。
出處《貴耳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光獻大漸(指疾病加劇),上純孝,欲肆赦。后曰:不須赦天下凶惡,但放了蘇軾足矣!」時子瞻對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上悟,即有黃州之貶。
出處《耆舊續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自湖州以言語譏訕下獄,吳充方為相,一日問上:「魏武何如人?」上曰:「何足道!」充曰:「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上驚曰:「朕無他意,只欲召他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也。」
出處《呂氏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間,蘇子瞻繫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指王珪)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外,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對曰:「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云:「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嘗以語余,且以醜言詆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出處《石林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在獄,有獄吏問「蟄龍」有無譏諷,東坡云:「王安石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
出處《苕溪漁隱叢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蒲宗孟盛稱揚雄之賢,上作而言曰:「揚雄作《劇秦美新》,不佳也。」安禮戲宗孟(蒲宗孟,字傳正)曰:「揚雄為公坐累矣。」方蘇子瞻下御史獄,小人勸上殺之,安禮言其不可。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東坡元豐間逮詔獄,與其長子邁(蘇邁)俱行。與之期送食惟菜與肉;有不測,則撤二物而送魚,使伺外間以為候。邁謹守。逾月,忽糧盡,出謀於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親戚偶以鮓送之,子瞻乃大駭,自知不免,因書云:「余以事繫御史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見吾子由。」乃作詩二首,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然獄吏不敢隱,遂以聞。神宗初固無殺意,見詩益動心;自是遂益從寬釋,凡眾請用深文(指用法深刻)者皆拒之。二詩不載集中,今附於此:「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桐鄉應在浙江西。」「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此則與《避暑錄話》雷同)
出處《捫虱新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坐詔獄,御史上其寄黃門(指蘇轍)之詩,神宗見之,即薄其罪,謫居黃州。鄭介夫既下吏,獄官得介夫所厚者往還詩文,悉以奏聞。上見晏叔原所贈絕句,亦從而釋之。神宗愛惜人才,不忍終棄如此。
出處《獨醒雜志》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在元豐間赴詔下獄,囑其長子邁,送食惟菜與肉;設有不測,當送以魚,以此為候。邁謹守逾月,後委親戚代送,誤以把鮓送之。子瞻大駭,憂不免於死,乃就獄中作二詩,有「魂飛湯火命如雞」之句。神宗聞而憐之,事從寬釋。既而南行,子瞻猶有慊意,乃以阿彌陀佛一軸隨行。人問其故,答曰;「此余投西方見佛公據也。」及放罪放免還家,每見庖廚有活物,即令人放之。嘗有言曰:「吾得罪,處囹圄,何異雞鴨之在庖廚?我今豈忍復殺彼之生命耶?」
出處《善誘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弟固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無用事也。元豐二年,秋冬之交,東坡下御史獄,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時張安道致政在南京,乃憤然上疏,欲附南京遞,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張恕)持至登聞鼓院投進。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其後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久之。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亦見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或問其故,子由曰:「獨不見鄭崇(參見《漢書》卷七十七)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許伯,宣帝皇后父)、史(史高,宣帝外家)之屬,下無金(金,金日碑)、張(張,張安世)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怒爾。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學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時急欲救之,故為此言耳。」僕曰:「然則是時救東坡,宜為何說?」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家法),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議,疑可以止之。」
出處《元城先生語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方勺《泊宅編》云,東坡就逮下御史獄,張安道上書,力陳其可貸之狀。劉莘老、蘇子容同輔政,子容曰:「昨得張安道書,不稱名,但著押字。」莘老曰:「某亦得書,尚未啟封。」令取視之,亦押字也。其事人罕知,故記之。
出處《雲谷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余曰:「昨在從班,李定資深鞠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啟間。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奇才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嘆息不已。」(《河南邵氏聞見後錄》亦有雷同記載)
出處《甲申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謗訕,追赴御史獄。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靖康丁未歲,台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志,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其半猶存全真家。予嘗借觀,皆坡親筆;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台印。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三年,眉陽蘇公用御史言,文涉謗訕,屬吏獄具;天子薄其罪,責為黃州團練副使。於是梁國張公(張方平),涑水司馬公等三十六人,素厚善眉陽,得其文不以告,皆罰金。而太原王定國,獨謫監濱州(應為賓州)鹽稅。
出處《淮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王晉卿名詵,太原人,徙開封。自少志趣不群,能詩善畫。以選尚魏國賢惠公主,母宣仁高后,與神宗為同產。晉卿慕東坡,相與遊從,為晉卿作《寶繪堂記》;多蓄法書名畫,及自制丹青,每為題詠。坡以詩對御史台,謫黃州,晉卿自絳州團練使坐追兩秩,停廢。賢惠病,神宗復其官,以慰主意。未幾薨,遂貶官,安置均州。
出處《蘇詩施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下知湖州蘇軾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分注云,軾自徐徙湖,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益於國。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摘其語,以為侮慢,因論軾自熙寧以來作為文章,怨謗君父,交通戚里。逮軾赴台獄,詔定與知諫院張璪、御史何正臣、舒亶等雜治之。定等媒孽,以為誹謗時事,鍛煉久之;且多引名士,欲置之死。太皇太后曹氏違豫中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宜熟察之!」帝曰;「謹受教!」吳充申救甚力,帝亦憐之。會同修起居注王安禮從容白帝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軾以才自奮,謂爵祿可立取,顧碌碌如此,其心不能無觖望。今一旦致於理,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之,第去勿漏言。軾方賈怨於眾,恐言者緣以害卿也。」王珪復舉軾《詠檜》詩曰:「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以為不臣。帝曰:「彼自詠檜爾,何預朕事?」軾遂得輕比。舒亶又言:「駙馬都尉王詵輩,公為朋比,如盛僑、周邠固不足論,若司馬光、張方平、范鎮、陳襄、劉摯,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而所懷如此,可置而不誅乎?」帝不從,但貶軾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弟轍及詵皆坐謫貶。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初,鮮于侁為京東轉運使,以王安石、呂惠卿當國,正人不得立朝。嘆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遂舉劉摯、李常、蘇軾、蘇轍、劉攽、范祖禹等。及知揚州,會軾自湖赴獄,親朋皆絕與交;道出廣陵,侁往見之,台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相知久,其所往來文字書問,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至是以舉吏累謫主管西京御史台。
出處《續通鑒綱目》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以詩得罪,貶黃州,責詞云:「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
出處《淨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知湖州,嘗與賓客遊道場山,屏退從者而入,有僧憑門閫熟睡,東坡戲云:「髡閫上困。」有客即答曰:「何不用釘頂上釘?」
出處《軒渠錄》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先生守湖日,遊何道兩山,遇風雨,同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中,令官奴執燭,畫風雨竹一枝於壁上,題詩:「更將掀舞勢,把燭畫風筱,美人為破顏,正似腰支裊。」云云。後好事者剜於石,今置郡庠。予游霅上,摩挲久之。
出處吳仲圭《墨竹譜》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指《西江月•平山堂》)。張嘉甫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里,殆欲仙去爾。」
出處《石門文字禪》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沈括素與蘇軾同在館閣,軾論事與時異,補外。括察訪兩浙(熙寧六年六月到熙寧七年四月),陛辭,神宗語括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即簽籤以進,云詞皆訕懟。其後李定、舒亶黨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云。元祐間,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元祐四年、五年),往來迎謁甚恭,恭軾益薄其為人。
出處《元祐補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朱壽昌者,少不知母所在,棄官走天下求之,刺血書佛經,志甚苦。熙寧初,見於同州,迎以歸。朝士多以詩美之。蘇子瞻詩云:「感君離合我酸心,此事今無古或聞。」王荊公薦李定為台官,定嘗不持母服。台諫給舍俱論其不孝,不可用。子瞻因壽昌作詩貶定,故曰:「此事今無古或聞」也。後定為御史中丞,言內翰作詩貶上,自湖州赴詔獄。小人必欲殺之。張文定、范忠宣二公疏救不報,天下知其不免矣。子瞻獄中作詩寄黃門公子由云:「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斷因。」或上聞。上覽之凄然,卒赦之。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後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司農少卿朱壽昌所生母被出,及長,棄官入關中,得母於陝州。士大夫嘉其孝節,多以歌詩美之,蘇子瞻為為作詩序,且譏激世人之不養者。李定不服母喪,言者攻之,見其序大恚恨。後為中丞,遂起台獄。
出處《事實類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嘆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軾者少有如意。於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攜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馳。駙馬都尉王詵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作往湖州報軾,而僎行如飛,不可及。至潤州,適以子病求醫留半日。故所譴得先之,僎至之日,軾在告,祖無頗權州事。僎逕入州廳,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軾恐,不敢出,謀之無頗。無頗云:「事至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軾議所以為服,自以當得罪,不可以朝服。無頗云:「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軾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無頗與職官皆小幘列軾後。二卒懷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語,人心益疑。軾懼曰:「軾自來激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乃前曰:「大博必有被受文字?」僎問誰何?無頗曰:「無頗是權州。」僎乃以台牒授之,乃開視,只是尋常追攝行遣耳。僎促軾行。二獄卒就扎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元豐間知湖州,言者以其誹謗,御史台遣就任攝之。吏部差朝士皇甫朝光管押。東坡方視事,數吏直入廳事,捽其袂曰:「御史中丞召!」東坡錯愕而起,即步出郡署門。家人號泣,出隨之,郡人為涕泣。下獄即問五代有無誓書鐵券;蓋死囚則如此。他罪止問三代。
出處《萍洲可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皇甫僎追取蘇軾,乞逐夜所至,送所司案禁,上不許。以為只是根究吟詩事,不消如此。其始彈劾之峻,追取之暴,人皆為軾危,至是乃知軾必不死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隨皇甫僎追攝至太湖鱸香亭下,以柁損修牢;是夕風濤傾倒,月色如晝。子瞻自維倉卒被拉去,事不可測,必是下吏,所連逮者多,如閉目窣身入水,則頃刻間耳。既為此計,又復思曰:「不欲辜負老弟。」言己有不幸,子由必不獨生也。由是至京師,下御史獄。李定、舒亶、何正臣雜治之,侵之甚急,欲加以指斥之罪。子瞻憂在必死,常服青金丹,即收其餘,窖置土內,以備一旦當死,則並服以自殺。有一獄卒,仁而有禮,事子瞻甚謹。每夕必然湯為子瞻濯足。子瞻以誠謁之曰:「軾必死,有老弟在外,他日托以二詩為訣。」獄卒曰:「學士必不致如此。」子瞻曰:「使軾萬一獲免,則無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詩不達,則目不瞑矣。」獄卒受其詩,藏之枕內。後子瞻謫黃州,獄卒曰:「還學士此詩。」子瞻以面伏案不忍讀也。既出,又戲自和云:「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招詩筆已如神。」既作此詩,私自罵曰:「猶不改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鮮于侁知揚州時,東坡自湖被譴,親朋皆與絕交。道出廣陵,侁獨往見。或勸將平日往來文字書問焚之。侁曰:「欺君欺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出處《西園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容丞相,元豐戊午歲尹開封,治陳世儒獄(陳世儒是宰相陳執中的兒子)。言者誣以寬縱請求,是秋亦自濠州攝赴台獄,嘗賦詩十四篇,今在集中。敘云:「子瞻先已被繫,予晝居三院東閣,而子瞻在知雜南廡,才隔一垣。」其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注謂:「所劾歌詩,有非所宜言,頗聞鎷詰之語。」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瞻得罪,時有朝士賣一詩策,內有使墨君(貪君)事者,遂下獄。李定、何正臣劾其事,以指斥論。謂蘇曰:「學士素有名節,何不與他招了?」蘇曰:「軾為人臣,不敢萌此心,卻不知是何人造此意?一日,禁中遣馮宗道按獄,止貶黃州團練副使。
出處《孫公談圃》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生臨錢塘郡日,謂劉景文曰:「某今日餘生,皆裕陵之所賜也。」景文請其說。先生曰:「某初逮繫御史獄,獄具奏上。是夕昏鼓既畢,某方就寢,忽見二人排闥入,投篋於地,即枕之臥。至四鼓,某睡中覺有撼體而連語學士賀喜者,某徐轉側問之,即曰『安心熟寢』,乃挈篋而去。蓋初奏上,舒亶之徒,力詆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無深罪之意,密遣小黃門(小宦者、小太監)至獄視某起居狀,適某盡寢,鼻息如雷,即馳以聞。裕陵顧謂左右曰:『朕知蘇軾胸中無事。』於是即有黃州之命。」
出處《春渚紀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既就逮,下御史府,慈聖曹太后語上(神宗)曰:「官家(對皇帝的稱呼)何事數日不懌(不悅)?」對曰:「更張數事未就。有蘇軾者,轍加謗訕,至形于文字。」太皇曰:「得非軾、轍乎?」上驚曰:「娘娘何以聞之。」曰:「吾嘗記仁宗皇帝策試制舉人罷歸,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謂蘇軾、蘇轍也。『然吾老矣,慮不能用,將以遺後人,不亦可乎?』」因泣問二人安在?上對以軾方繫獄,則又泣下。上亦感動,始有貸軾意。
出處《泊宅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朝母后賢而有智識者三后,而皆有源流。仁宗慈聖光獻曹后,彬(曹彬)之孫也,新法行,語神宗曰:「吾昔聞民間疾苦,每告仁宗赦除之。今民苦青苗助役錢,宜因宗祀赦之,並出王安石。」時欲取燕薊,后曰:「得之,不過南面受賀;不得,則安危所繫。」蘇軾下獄,后曰:「仁宗初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相』,今捃(拾取)至於詩,冤濫甚矣。」
出處《吹劍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一日見神考不悅,問其所以,神考答曰:「廷臣有謗訕朝政者,欲議施行。」慈聖曰:「莫非軾、轍也?老身嘗見仁祖時,策士,大悅,得二文士,問是誰,曰:『軾、轍也,朕留與子孫用。』」神考色漸和,東坡始有黃州之謫。在台獄有二詩別子由,詩奏,神考、慈聖亦閱之。曰:「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獄中聞湖杭民作解厄道場屢月,故有此語。
出處《貴耳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光獻大漸(指疾病加劇),上純孝,欲肆赦。后曰:不須赦天下凶惡,但放了蘇軾足矣!」時子瞻對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上悟,即有黃州之貶。
出處《耆舊續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自湖州以言語譏訕下獄,吳充方為相,一日問上:「魏武何如人?」上曰:「何足道!」充曰:「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上驚曰:「朕無他意,只欲召他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也。」
出處《呂氏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間,蘇子瞻繫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指王珪)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外,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對曰:「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云:「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嘗以語余,且以醜言詆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出處《石林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在獄,有獄吏問「蟄龍」有無譏諷,東坡云:「王安石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
出處《苕溪漁隱叢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蒲宗孟盛稱揚雄之賢,上作而言曰:「揚雄作《劇秦美新》,不佳也。」安禮戲宗孟(蒲宗孟,字傳正)曰:「揚雄為公坐累矣。」方蘇子瞻下御史獄,小人勸上殺之,安禮言其不可。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東坡元豐間逮詔獄,與其長子邁(蘇邁)俱行。與之期送食惟菜與肉;有不測,則撤二物而送魚,使伺外間以為候。邁謹守。逾月,忽糧盡,出謀於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親戚偶以鮓送之,子瞻乃大駭,自知不免,因書云:「余以事繫御史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見吾子由。」乃作詩二首,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然獄吏不敢隱,遂以聞。神宗初固無殺意,見詩益動心;自是遂益從寬釋,凡眾請用深文(指用法深刻)者皆拒之。二詩不載集中,今附於此:「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桐鄉應在浙江西。」「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此則與《避暑錄話》雷同)
出處《捫虱新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坐詔獄,御史上其寄黃門(指蘇轍)之詩,神宗見之,即薄其罪,謫居黃州。鄭介夫既下吏,獄官得介夫所厚者往還詩文,悉以奏聞。上見晏叔原所贈絕句,亦從而釋之。神宗愛惜人才,不忍終棄如此。
出處《獨醒雜志》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在元豐間赴詔下獄,囑其長子邁,送食惟菜與肉;設有不測,當送以魚,以此為候。邁謹守逾月,後委親戚代送,誤以把鮓送之。子瞻大駭,憂不免於死,乃就獄中作二詩,有「魂飛湯火命如雞」之句。神宗聞而憐之,事從寬釋。既而南行,子瞻猶有慊意,乃以阿彌陀佛一軸隨行。人問其故,答曰;「此余投西方見佛公據也。」及放罪放免還家,每見庖廚有活物,即令人放之。嘗有言曰:「吾得罪,處囹圄,何異雞鴨之在庖廚?我今豈忍復殺彼之生命耶?」
出處《善誘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弟固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無用事也。元豐二年,秋冬之交,東坡下御史獄,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時張安道致政在南京,乃憤然上疏,欲附南京遞,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張恕)持至登聞鼓院投進。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其後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久之。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亦見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或問其故,子由曰:「獨不見鄭崇(參見《漢書》卷七十七)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許伯,宣帝皇后父)、史(史高,宣帝外家)之屬,下無金(金,金日碑)、張(張,張安世)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怒爾。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學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時急欲救之,故為此言耳。」僕曰:「然則是時救東坡,宜為何說?」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家法),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議,疑可以止之。」
出處《元城先生語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方勺《泊宅編》云,東坡就逮下御史獄,張安道上書,力陳其可貸之狀。劉莘老、蘇子容同輔政,子容曰:「昨得張安道書,不稱名,但著押字。」莘老曰:「某亦得書,尚未啟封。」令取視之,亦押字也。其事人罕知,故記之。
出處《雲谷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余曰:「昨在從班,李定資深鞠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啟間。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奇才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嘆息不已。」(《河南邵氏聞見後錄》亦有雷同記載)
出處《甲申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謗訕,追赴御史獄。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靖康丁未歲,台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志,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其半猶存全真家。予嘗借觀,皆坡親筆;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台印。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三年,眉陽蘇公用御史言,文涉謗訕,屬吏獄具;天子薄其罪,責為黃州團練副使。於是梁國張公(張方平),涑水司馬公等三十六人,素厚善眉陽,得其文不以告,皆罰金。而太原王定國,獨謫監濱州(應為賓州)鹽稅。
出處《淮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王晉卿名詵,太原人,徙開封。自少志趣不群,能詩善畫。以選尚魏國賢惠公主,母宣仁高后,與神宗為同產。晉卿慕東坡,相與遊從,為晉卿作《寶繪堂記》;多蓄法書名畫,及自制丹青,每為題詠。坡以詩對御史台,謫黃州,晉卿自絳州團練使坐追兩秩,停廢。賢惠病,神宗復其官,以慰主意。未幾薨,遂貶官,安置均州。
出處《蘇詩施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下知湖州蘇軾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分注云,軾自徐徙湖,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益於國。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摘其語,以為侮慢,因論軾自熙寧以來作為文章,怨謗君父,交通戚里。逮軾赴台獄,詔定與知諫院張璪、御史何正臣、舒亶等雜治之。定等媒孽,以為誹謗時事,鍛煉久之;且多引名士,欲置之死。太皇太后曹氏違豫中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宜熟察之!」帝曰;「謹受教!」吳充申救甚力,帝亦憐之。會同修起居注王安禮從容白帝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軾以才自奮,謂爵祿可立取,顧碌碌如此,其心不能無觖望。今一旦致於理,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之,第去勿漏言。軾方賈怨於眾,恐言者緣以害卿也。」王珪復舉軾《詠檜》詩曰:「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以為不臣。帝曰:「彼自詠檜爾,何預朕事?」軾遂得輕比。舒亶又言:「駙馬都尉王詵輩,公為朋比,如盛僑、周邠固不足論,若司馬光、張方平、范鎮、陳襄、劉摯,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而所懷如此,可置而不誅乎?」帝不從,但貶軾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弟轍及詵皆坐謫貶。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初,鮮于侁為京東轉運使,以王安石、呂惠卿當國,正人不得立朝。嘆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遂舉劉摯、李常、蘇軾、蘇轍、劉攽、范祖禹等。及知揚州,會軾自湖赴獄,親朋皆絕與交;道出廣陵,侁往見之,台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相知久,其所往來文字書問,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至是以舉吏累謫主管西京御史台。
出處《續通鑒綱目》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以詩得罪,貶黃州,責詞云:「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
出處《淨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先生守湖日,遊何道兩山,遇風雨,同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中,令官奴執燭,畫風雨竹一枝於壁上,題詩:「更將掀舞勢,把燭畫風筱,美人為破顏,正似腰支裊。」云云。後好事者剜於石,今置郡庠。予游霅上,摩挲久之。
出處吳仲圭《墨竹譜》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指《西江月•平山堂》)。張嘉甫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里,殆欲仙去爾。」
出處《石門文字禪》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元豐間知湖州,言者以其誹謗,御史台遣就任攝之。吏部差朝士皇甫朝光管押。東坡方視事,數吏直入廳事,捽其袂曰:「御史中丞召!」東坡錯愕而起,即步出郡署門。家人號泣,出隨之,郡人為涕泣。下獄即問五代有無誓書鐵券;蓋死囚則如此。他罪止問三代。
出處《萍洲可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嘆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軾者少有如意。於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攜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馳。駙馬都尉王詵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作往湖州報軾,而僎行如飛,不可及。至潤州,適以子病求醫留半日。故所譴得先之,僎至之日,軾在告,祖無頗權州事。僎逕入州廳,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軾恐,不敢出,謀之無頗。無頗云:「事至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軾議所以為服,自以當得罪,不可以朝服。無頗云:「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軾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無頗與職官皆小幘列軾後。二卒懷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語,人心益疑。軾懼曰:「軾自來激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乃前曰:「大博必有被受文字?」僎問誰何?無頗曰:「無頗是權州。」僎乃以台牒授之,乃開視,只是尋常追攝行遣耳。僎促軾行。二獄卒就扎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鮮于侁知揚州時,東坡自湖被譴,親朋皆與絕交。道出廣陵,侁獨往見。或勸將平日往來文字書問焚之。侁曰:「欺君欺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出處《西園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朝母后賢而有智識者三后,而皆有源流。仁宗慈聖光獻曹后,彬(曹彬)之孫也,新法行,語神宗曰:「吾昔聞民間疾苦,每告仁宗赦除之。今民苦青苗助役錢,宜因宗祀赦之,並出王安石。」時欲取燕薊,后曰:「得之,不過南面受賀;不得,則安危所繫。」蘇軾下獄,后曰:「仁宗初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相』,今捃(拾取)至於詩,冤濫甚矣。」
出處《吹劍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隨皇甫僎追攝至太湖鱸香亭下,以柁損修牢;是夕風濤傾倒,月色如晝。子瞻自維倉卒被拉去,事不可測,必是下吏,所連逮者多,如閉目窣身入水,則頃刻間耳。既為此計,又復思曰:「不欲辜負老弟。」言己有不幸,子由必不獨生也。由是至京師,下御史獄。李定、舒亶、何正臣雜治之,侵之甚急,欲加以指斥之罪。子瞻憂在必死,常服青金丹,即收其餘,窖置土內,以備一旦當死,則並服以自殺。有一獄卒,仁而有禮,事子瞻甚謹。每夕必然湯為子瞻濯足。子瞻以誠謁之曰:「軾必死,有老弟在外,他日托以二詩為訣。」獄卒曰:「學士必不致如此。」子瞻曰:「使軾萬一獲免,則無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詩不達,則目不瞑矣。」獄卒受其詩,藏之枕內。後子瞻謫黃州,獄卒曰:「還學士此詩。」子瞻以面伏案不忍讀也。既出,又戲自和云:「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招詩筆已如神。」既作此詩,私自罵曰:「猶不改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既就逮,下御史府,慈聖曹太后語上(神宗)曰:「官家(對皇帝的稱呼)何事數日不懌(不悅)?」對曰:「更張數事未就。有蘇軾者,轍加謗訕,至形于文字。」太皇曰:「得非軾、轍乎?」上驚曰:「娘娘何以聞之。」曰:「吾嘗記仁宗皇帝策試制舉人罷歸,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謂蘇軾、蘇轍也。『然吾老矣,慮不能用,將以遺後人,不亦可乎?』」因泣問二人安在?上對以軾方繫獄,則又泣下。上亦感動,始有貸軾意。
出處《泊宅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光獻大漸(指疾病加劇),上純孝,欲肆赦。后曰:不須赦天下凶惡,但放了蘇軾足矣!」時子瞻對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上悟,即有黃州之貶。
出處《耆舊續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自湖州以言語譏訕下獄,吳充方為相,一日問上:「魏武何如人?」上曰:「何足道!」充曰:「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上驚曰:「朕無他意,只欲召他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也。」
出處《呂氏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間,蘇子瞻繫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指王珪)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外,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對曰:「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云:「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嘗以語余,且以醜言詆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出處《石林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東坡元豐間逮詔獄,與其長子邁(蘇邁)俱行。與之期送食惟菜與肉;有不測,則撤二物而送魚,使伺外間以為候。邁謹守。逾月,忽糧盡,出謀於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親戚偶以鮓送之,子瞻乃大駭,自知不免,因書云:「余以事繫御史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見吾子由。」乃作詩二首,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然獄吏不敢隱,遂以聞。神宗初固無殺意,見詩益動心;自是遂益從寬釋,凡眾請用深文(指用法深刻)者皆拒之。二詩不載集中,今附於此:「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桐鄉應在浙江西。」「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此則與《避暑錄話》雷同)
出處《捫虱新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坐詔獄,御史上其寄黃門(指蘇轍)之詩,神宗見之,即薄其罪,謫居黃州。鄭介夫既下吏,獄官得介夫所厚者往還詩文,悉以奏聞。上見晏叔原所贈絕句,亦從而釋之。神宗愛惜人才,不忍終棄如此。
出處《獨醒雜志》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三年,眉陽蘇公用御史言,文涉謗訕,屬吏獄具;天子薄其罪,責為黃州團練副使。於是梁國張公(張方平),涑水司馬公等三十六人,素厚善眉陽,得其文不以告,皆罰金。而太原王定國,獨謫監濱州(應為賓州)鹽稅。
出處《淮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知湖州,嘗與賓客遊道場山,屏退從者而入,有僧憑門閫熟睡,東坡戲云:「髡閫上困。」有客即答曰:「何不用釘頂上釘?」
出處《軒渠錄》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在獄,有獄吏問「蟄龍」有無譏諷,東坡云:「王安石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
出處《苕溪漁隱叢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謗訕,追赴御史獄。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靖康丁未歲,台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志,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其半猶存全真家。予嘗借觀,皆坡親筆;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台印。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王晉卿名詵,太原人,徙開封。自少志趣不群,能詩善畫。以選尚魏國賢惠公主,母宣仁高后,與神宗為同產。晉卿慕東坡,相與遊從,為晉卿作《寶繪堂記》;多蓄法書名畫,及自制丹青,每為題詠。坡以詩對御史台,謫黃州,晉卿自絳州團練使坐追兩秩,停廢。賢惠病,神宗復其官,以慰主意。未幾薨,遂貶官,安置均州。
出處《蘇詩施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容丞相,元豐戊午歲尹開封,治陳世儒獄(陳世儒是宰相陳執中的兒子)。言者誣以寬縱請求,是秋亦自濠州攝赴台獄,嘗賦詩十四篇,今在集中。敘云:「子瞻先已被繫,予晝居三院東閣,而子瞻在知雜南廡,才隔一垣。」其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注謂:「所劾歌詩,有非所宜言,頗聞鎷詰之語。」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蒲宗孟盛稱揚雄之賢,上作而言曰:「揚雄作《劇秦美新》,不佳也。」安禮戲宗孟(蒲宗孟,字傳正)曰:「揚雄為公坐累矣。」方蘇子瞻下御史獄,小人勸上殺之,安禮言其不可。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弟固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無用事也。元豐二年,秋冬之交,東坡下御史獄,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時張安道致政在南京,乃憤然上疏,欲附南京遞,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張恕)持至登聞鼓院投進。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其後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久之。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亦見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或問其故,子由曰:「獨不見鄭崇(參見《漢書》卷七十七)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許伯,宣帝皇后父)、史(史高,宣帝外家)之屬,下無金(金,金日碑)、張(張,張安世)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怒爾。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學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時急欲救之,故為此言耳。」僕曰:「然則是時救東坡,宜為何說?」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家法),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議,疑可以止之。」
出處《元城先生語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沈括素與蘇軾同在館閣,軾論事與時異,補外。括察訪兩浙(熙寧六年六月到熙寧七年四月),陛辭,神宗語括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即簽籤以進,云詞皆訕懟。其後李定、舒亶黨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云。元祐間,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元祐四年、五年),往來迎謁甚恭,恭軾益薄其為人。
出處《元祐補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朱壽昌者,少不知母所在,棄官走天下求之,刺血書佛經,志甚苦。熙寧初,見於同州,迎以歸。朝士多以詩美之。蘇子瞻詩云:「感君離合我酸心,此事今無古或聞。」王荊公薦李定為台官,定嘗不持母服。台諫給舍俱論其不孝,不可用。子瞻因壽昌作詩貶定,故曰:「此事今無古或聞」也。後定為御史中丞,言內翰作詩貶上,自湖州赴詔獄。小人必欲殺之。張文定、范忠宣二公疏救不報,天下知其不免矣。子瞻獄中作詩寄黃門公子由云:「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斷因。」或上聞。上覽之凄然,卒赦之。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後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司農少卿朱壽昌所生母被出,及長,棄官入關中,得母於陝州。士大夫嘉其孝節,多以歌詩美之,蘇子瞻為為作詩序,且譏激世人之不養者。李定不服母喪,言者攻之,見其序大恚恨。後為中丞,遂起台獄。
出處《事實類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皇甫僎追取蘇軾,乞逐夜所至,送所司案禁,上不許。以為只是根究吟詩事,不消如此。其始彈劾之峻,追取之暴,人皆為軾危,至是乃知軾必不死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瞻得罪,時有朝士賣一詩策,內有使墨君(貪君)事者,遂下獄。李定、何正臣劾其事,以指斥論。謂蘇曰:「學士素有名節,何不與他招了?」蘇曰:「軾為人臣,不敢萌此心,卻不知是何人造此意?一日,禁中遣馮宗道按獄,止貶黃州團練副使。
出處《孫公談圃》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生臨錢塘郡日,謂劉景文曰:「某今日餘生,皆裕陵之所賜也。」景文請其說。先生曰:「某初逮繫御史獄,獄具奏上。是夕昏鼓既畢,某方就寢,忽見二人排闥入,投篋於地,即枕之臥。至四鼓,某睡中覺有撼體而連語學士賀喜者,某徐轉側問之,即曰『安心熟寢』,乃挈篋而去。蓋初奏上,舒亶之徒,力詆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無深罪之意,密遣小黃門(小宦者、小太監)至獄視某起居狀,適某盡寢,鼻息如雷,即馳以聞。裕陵顧謂左右曰:『朕知蘇軾胸中無事。』於是即有黃州之命。」
出處《春渚紀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一日見神考不悅,問其所以,神考答曰:「廷臣有謗訕朝政者,欲議施行。」慈聖曰:「莫非軾、轍也?老身嘗見仁祖時,策士,大悅,得二文士,問是誰,曰:『軾、轍也,朕留與子孫用。』」神考色漸和,東坡始有黃州之謫。在台獄有二詩別子由,詩奏,神考、慈聖亦閱之。曰:「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獄中聞湖杭民作解厄道場屢月,故有此語。
出處《貴耳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在元豐間赴詔下獄,囑其長子邁,送食惟菜與肉;設有不測,當送以魚,以此為候。邁謹守逾月,後委親戚代送,誤以把鮓送之。子瞻大駭,憂不免於死,乃就獄中作二詩,有「魂飛湯火命如雞」之句。神宗聞而憐之,事從寬釋。既而南行,子瞻猶有慊意,乃以阿彌陀佛一軸隨行。人問其故,答曰;「此余投西方見佛公據也。」及放罪放免還家,每見庖廚有活物,即令人放之。嘗有言曰:「吾得罪,處囹圄,何異雞鴨之在庖廚?我今豈忍復殺彼之生命耶?」
出處《善誘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方勺《泊宅編》云,東坡就逮下御史獄,張安道上書,力陳其可貸之狀。劉莘老、蘇子容同輔政,子容曰:「昨得張安道書,不稱名,但著押字。」莘老曰:「某亦得書,尚未啟封。」令取視之,亦押字也。其事人罕知,故記之。
出處《雲谷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余曰:「昨在從班,李定資深鞠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啟間。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奇才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嘆息不已。」(《河南邵氏聞見後錄》亦有雷同記載)
出處《甲申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下知湖州蘇軾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分注云,軾自徐徙湖,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益於國。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摘其語,以為侮慢,因論軾自熙寧以來作為文章,怨謗君父,交通戚里。逮軾赴台獄,詔定與知諫院張璪、御史何正臣、舒亶等雜治之。定等媒孽,以為誹謗時事,鍛煉久之;且多引名士,欲置之死。太皇太后曹氏違豫中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宜熟察之!」帝曰;「謹受教!」吳充申救甚力,帝亦憐之。會同修起居注王安禮從容白帝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軾以才自奮,謂爵祿可立取,顧碌碌如此,其心不能無觖望。今一旦致於理,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之,第去勿漏言。軾方賈怨於眾,恐言者緣以害卿也。」王珪復舉軾《詠檜》詩曰:「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以為不臣。帝曰:「彼自詠檜爾,何預朕事?」軾遂得輕比。舒亶又言:「駙馬都尉王詵輩,公為朋比,如盛僑、周邠固不足論,若司馬光、張方平、范鎮、陳襄、劉摯,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而所懷如此,可置而不誅乎?」帝不從,但貶軾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弟轍及詵皆坐謫貶。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初,鮮于侁為京東轉運使,以王安石、呂惠卿當國,正人不得立朝。嘆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遂舉劉摯、李常、蘇軾、蘇轍、劉攽、范祖禹等。及知揚州,會軾自湖赴獄,親朋皆絕與交;道出廣陵,侁往見之,台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相知久,其所往來文字書問,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至是以舉吏累謫主管西京御史台。
出處《續通鑒綱目》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以詩得罪,貶黃州,責詞云:「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
出處《淨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皇甫僎追取蘇軾,乞逐夜所至,送所司案禁,上不許。以為只是根究吟詩事,不消如此。其始彈劾之峻,追取之暴,人皆為軾危,至是乃知軾必不死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蒲宗孟盛稱揚雄之賢,上作而言曰:「揚雄作《劇秦美新》,不佳也。」安禮戲宗孟(蒲宗孟,字傳正)曰:「揚雄為公坐累矣。」方蘇子瞻下御史獄,小人勸上殺之,安禮言其不可。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光獻大漸(指疾病加劇),上純孝,欲肆赦。后曰:不須赦天下凶惡,但放了蘇軾足矣!」時子瞻對簿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上悟,即有黃州之貶。
出處《耆舊續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知湖州,嘗與賓客遊道場山,屏退從者而入,有僧憑門閫熟睡,東坡戲云:「髡閫上困。」有客即答曰:「何不用釘頂上釘?」
出處《軒渠錄》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東坡登平山堂,懷醉翁(作此詞(指《西江月•平山堂》)。張嘉甫謂予曰:「時紅妝成輪,名士堵立,看其落筆置筆,目送萬里,殆欲仙去爾。」
出處《石門文字禪》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王晉卿名詵,太原人,徙開封。自少志趣不群,能詩善畫。以選尚魏國賢惠公主,母宣仁高后,與神宗為同產。晉卿慕東坡,相與遊從,為晉卿作《寶繪堂記》;多蓄法書名畫,及自制丹青,每為題詠。坡以詩對御史台,謫黃州,晉卿自絳州團練使坐追兩秩,停廢。賢惠病,神宗復其官,以慰主意。未幾薨,遂貶官,安置均州。
出處《蘇詩施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司農少卿朱壽昌所生母被出,及長,棄官入關中,得母於陝州。士大夫嘉其孝節,多以歌詩美之,蘇子瞻為為作詩序,且譏激世人之不養者。李定不服母喪,言者攻之,見其序大恚恨。後為中丞,遂起台獄。
出處《事實類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容丞相,元豐戊午歲尹開封,治陳世儒獄(陳世儒是宰相陳執中的兒子)。言者誣以寬縱請求,是秋亦自濠州攝赴台獄,嘗賦詩十四篇,今在集中。敘云:「子瞻先已被繫,予晝居三院東閣,而子瞻在知雜南廡,才隔一垣。」其詩云:「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注謂:「所劾歌詩,有非所宜言,頗聞鎷詰之語。」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以詩得罪,貶黃州,責詞云:「黜置方州,以勵風俗;往服寬典,勿忘自新。」
出處《淨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元豐間知湖州,言者以其誹謗,御史台遣就任攝之。吏部差朝士皇甫朝光管押。東坡方視事,數吏直入廳事,捽其袂曰:「御史中丞召!」東坡錯愕而起,即步出郡署門。家人號泣,出隨之,郡人為涕泣。下獄即問五代有無誓書鐵券;蓋死囚則如此。他罪止問三代。
出處《萍洲可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既就逮,下御史府,慈聖曹太后語上(神宗)曰:「官家(對皇帝的稱呼)何事數日不懌(不悅)?」對曰:「更張數事未就。有蘇軾者,轍加謗訕,至形于文字。」太皇曰:「得非軾、轍乎?」上驚曰:「娘娘何以聞之。」曰:「吾嘗記仁宗皇帝策試制舉人罷歸,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謂蘇軾、蘇轍也。『然吾老矣,慮不能用,將以遺後人,不亦可乎?』」因泣問二人安在?上對以軾方繫獄,則又泣下。上亦感動,始有貸軾意。
出處《泊宅編》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自湖州以言語譏訕下獄,吳充方為相,一日問上:「魏武何如人?」上曰:「何足道!」充曰:「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上驚曰:「朕無他意,只欲召他對獄,考核是非耳,行將放出也。」
出處《呂氏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間,蘇子瞻繫御史獄,神宗本無意深罪子瞻,時相(指王珪)進呈,忽言:「蘇軾於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於朕不應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外,歲寒惟有蟄龍知」之句,對曰:「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云:「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時相語塞。子厚亦從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嘗以語余,且以醜言詆時相曰:「人之害物,無所忌憚,有如是也!」
出處《石林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余曰:「昨在從班,李定資深鞠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啟間。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奇才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才也!』嘆息不已。」(《河南邵氏聞見後錄》亦有雷同記載)
出處《甲申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沈括素與蘇軾同在館閣,軾論事與時異,補外。括察訪兩浙(熙寧六年六月到熙寧七年四月),陛辭,神宗語括曰:「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即簽籤以進,云詞皆訕懟。其後李定、舒亶黨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云。元祐間,軾知杭州,括閑廢在潤(元祐四年、五年),往來迎謁甚恭,恭軾益薄其為人。
出處《元祐補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隨皇甫僎追攝至太湖鱸香亭下,以柁損修牢;是夕風濤傾倒,月色如晝。子瞻自維倉卒被拉去,事不可測,必是下吏,所連逮者多,如閉目窣身入水,則頃刻間耳。既為此計,又復思曰:「不欲辜負老弟。」言己有不幸,子由必不獨生也。由是至京師,下御史獄。李定、舒亶、何正臣雜治之,侵之甚急,欲加以指斥之罪。子瞻憂在必死,常服青金丹,即收其餘,窖置土內,以備一旦當死,則並服以自殺。有一獄卒,仁而有禮,事子瞻甚謹。每夕必然湯為子瞻濯足。子瞻以誠謁之曰:「軾必死,有老弟在外,他日托以二詩為訣。」獄卒曰:「學士必不致如此。」子瞻曰:「使軾萬一獲免,則無所恨;如其不免,而此詩不達,則目不瞑矣。」獄卒受其詩,藏之枕內。後子瞻謫黃州,獄卒曰:「還學士此詩。」子瞻以面伏案不忍讀也。既出,又戲自和云:「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招詩筆已如神。」既作此詩,私自罵曰:「猶不改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瞻得罪,時有朝士賣一詩策,內有使墨君(貪君)事者,遂下獄。李定、何正臣劾其事,以指斥論。謂蘇曰:「學士素有名節,何不與他招了?」蘇曰:「軾為人臣,不敢萌此心,卻不知是何人造此意?一日,禁中遣馮宗道按獄,止貶黃州團練副使。
出處《孫公談圃》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生臨錢塘郡日,謂劉景文曰:「某今日餘生,皆裕陵之所賜也。」景文請其說。先生曰:「某初逮繫御史獄,獄具奏上。是夕昏鼓既畢,某方就寢,忽見二人排闥入,投篋於地,即枕之臥。至四鼓,某睡中覺有撼體而連語學士賀喜者,某徐轉側問之,即曰『安心熟寢』,乃挈篋而去。蓋初奏上,舒亶之徒,力詆上前,必欲置之死地;而裕陵初無深罪之意,密遣小黃門(小宦者、小太監)至獄視某起居狀,適某盡寢,鼻息如雷,即馳以聞。裕陵顧謂左右曰:『朕知蘇軾胸中無事。』於是即有黃州之命。」
出處《春渚紀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東坡元豐間逮詔獄,與其長子邁(蘇邁)俱行。與之期送食惟菜與肉;有不測,則撤二物而送魚,使伺外間以為候。邁謹守。逾月,忽糧盡,出謀於陳留,委其一親戚代送,而忘語其約。親戚偶以鮓送之,子瞻乃大駭,自知不免,因書云:「余以事繫御史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見吾子由。」乃作詩二首,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然獄吏不敢隱,遂以聞。神宗初固無殺意,見詩益動心;自是遂益從寬釋,凡眾請用深文(指用法深刻)者皆拒之。二詩不載集中,今附於此:「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他日神游定何所,桐鄉應在浙江西。」「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此則與《避暑錄話》雷同)
出處《捫虱新語》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朱壽昌者,少不知母所在,棄官走天下求之,刺血書佛經,志甚苦。熙寧初,見於同州,迎以歸。朝士多以詩美之。蘇子瞻詩云:「感君離合我酸心,此事今無古或聞。」王荊公薦李定為台官,定嘗不持母服。台諫給舍俱論其不孝,不可用。子瞻因壽昌作詩貶定,故曰:「此事今無古或聞」也。後定為御史中丞,言內翰作詩貶上,自湖州赴詔獄。小人必欲殺之。張文定、范忠宣二公疏救不報,天下知其不免矣。子瞻獄中作詩寄黃門公子由云:「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斷因。」或上聞。上覽之凄然,卒赦之。
出處《河南邵氏聞見後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慈聖一日見神考不悅,問其所以,神考答曰:「廷臣有謗訕朝政者,欲議施行。」慈聖曰:「莫非軾、轍也?老身嘗見仁祖時,策士,大悅,得二文士,問是誰,曰:『軾、轍也,朕留與子孫用。』」神考色漸和,東坡始有黃州之謫。在台獄有二詩別子由,詩奏,神考、慈聖亦閱之。曰:「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獄中聞湖杭民作解厄道場屢月,故有此語。
出處《貴耳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方勺《泊宅編》云,東坡就逮下御史獄,張安道上書,力陳其可貸之狀。劉莘老、蘇子容同輔政,子容曰:「昨得張安道書,不稱名,但著押字。」莘老曰:「某亦得書,尚未啟封。」令取視之,亦押字也。其事人罕知,故記之。
出處《雲谷雜記》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己未,東坡坐作詩謗訕,追赴御史獄。當時所供詩案,今已印行,所謂「烏台詩案」是也。靖康丁未歲,台吏隨駕,挈真案至維揚。張全真參政時為中丞,南渡取而藏之。後張丞相德遠為全真作墓志,諸子以其半遺德遠充潤筆,其半猶存全真家。予嘗借觀,皆坡親筆;凡有塗改,即押字於下,而用台印。
出處《二老堂詩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元豐三年,眉陽蘇公用御史言,文涉謗訕,屬吏獄具;天子薄其罪,責為黃州團練副使。於是梁國張公(張方平),涑水司馬公等三十六人,素厚善眉陽,得其文不以告,皆罰金。而太原王定國,獨謫監濱州(應為賓州)鹽稅。
出處《淮海集》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先生守湖日,遊何道兩山,遇風雨,同憩賈耘老溪上澄暉亭中,令官奴執燭,畫風雨竹一枝於壁上,題詩:「更將掀舞勢,把燭畫風筱,美人為破顏,正似腰支裊。」云云。後好事者剜於石,今置郡庠。予游霅上,摩挲久之。
出處吳仲圭《墨竹譜》
年代【1079—1079:湖州任上】


內容蘇軾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時李定為中書丞,對人嘆息,以為人才難得,求一可使逮軾者少有如意。於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攜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馳。駙馬都尉王詵與子瞻遊厚,密遣人報蘇轍。轍時為南京幕官,乃亟走作往湖州報軾,而僎行如飛,不可及。至潤州,適以子病求醫留半日。故所譴得先之,僎至之日,軾在告,祖無頗權州事。僎逕入州廳,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夾侍,白衣青巾,顧盼獰惡,人心洶洶不可測。軾恐,不敢出,謀之無頗。無頗云:「事至此,無可奈何,須出見之。」軾議所以為服,自以當得罪,不可以朝服。無頗云:「未知罪名,當以朝服見也。」軾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無頗與職官皆小幘列軾後。二卒懷台牒,拄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語,人心益疑。軾懼曰:「軾自來激惱朝廷多,今日必是賜死,死固不辭,乞歸與家人訣別。」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無頗乃前曰:「大博必有被受文字?」僎問誰何?無頗曰:「無頗是權州。」僎乃以台牒授之,乃開視,只是尋常追攝行遣耳。僎促軾行。二獄卒就扎之。即時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此事無頗目擊也。
出處《孔氏談苑》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鮮于侁知揚州時,東坡自湖被譴,親朋皆與絕交。道出廣陵,侁獨往見。或勸將平日往來文字書問焚之。侁曰:「欺君欺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
出處《西園聞見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先朝母后賢而有智識者三后,而皆有源流。仁宗慈聖光獻曹后,彬(曹彬)之孫也,新法行,語神宗曰:「吾昔聞民間疾苦,每告仁宗赦除之。今民苦青苗助役錢,宜因宗祀赦之,並出王安石。」時欲取燕薊,后曰:「得之,不過南面受賀;不得,則安危所繫。」蘇軾下獄,后曰:「仁宗初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相』,今捃(拾取)至於詩,冤濫甚矣。」
出處《吹劍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蘇子瞻在元豐間赴詔下獄,囑其長子邁,送食惟菜與肉;設有不測,當送以魚,以此為候。邁謹守逾月,後委親戚代送,誤以把鮓送之。子瞻大駭,憂不免於死,乃就獄中作二詩,有「魂飛湯火命如雞」之句。神宗聞而憐之,事從寬釋。既而南行,子瞻猶有慊意,乃以阿彌陀佛一軸隨行。人問其故,答曰;「此余投西方見佛公據也。」及放罪放免還家,每見庖廚有活物,即令人放之。嘗有言曰:「吾得罪,處囹圄,何異雞鴨之在庖廚?我今豈忍復殺彼之生命耶?」
出處《善誘文》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宋神宗元豐二年己未,下知湖州蘇軾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分注云,軾自徐徙湖,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益於國。中丞李定、御史舒亶摘其語,以為侮慢,因論軾自熙寧以來作為文章,怨謗君父,交通戚里。逮軾赴台獄,詔定與知諫院張璪、御史何正臣、舒亶等雜治之。定等媒孽,以為誹謗時事,鍛煉久之;且多引名士,欲置之死。太皇太后曹氏違豫中聞之,謂帝曰:「嘗憶仁宗以制科得軾兄弟,喜曰:『吾為子孫得兩宰相。』今聞軾以作詩繫獄,得非仇人中傷之乎?捃至於詩,其過微矣,宜熟察之!」帝曰;「謹受教!」吳充申救甚力,帝亦憐之。會同修起居注王安禮從容白帝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軾以才自奮,謂爵祿可立取,顧碌碌如此,其心不能無觖望。今一旦致於理,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譴也,行為卿貰之,第去勿漏言。軾方賈怨於眾,恐言者緣以害卿也。」王珪復舉軾《詠檜》詩曰:「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以為不臣。帝曰:「彼自詠檜爾,何預朕事?」軾遂得輕比。舒亶又言:「駙馬都尉王詵輩,公為朋比,如盛僑、周邠固不足論,若司馬光、張方平、范鎮、陳襄、劉摯,皆略能誦說先王之言,而所懷如此,可置而不誅乎?」帝不從,但貶軾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弟轍及詵皆坐謫貶。張方平、司馬光、范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初,鮮于侁為京東轉運使,以王安石、呂惠卿當國,正人不得立朝。嘆曰:「吾有薦舉之權,而所列非賢,恥也。」遂舉劉摯、李常、蘇軾、蘇轍、劉攽、范祖禹等。及知揚州,會軾自湖赴獄,親朋皆絕與交;道出廣陵,侁往見之,台吏不許通。或曰:「公與軾相知久,其所往來文字書問,宜焚之勿留,不然,且獲罪。」侁曰:「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譴,則所願也。」至是以舉吏累謫主管西京御史台。
出處《續通鑒綱目》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在獄,有獄吏問「蟄龍」有無譏諷,東坡云:「王安石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
出處《苕溪漁隱叢話》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東坡坐詔獄,御史上其寄黃門(指蘇轍)之詩,神宗見之,即薄其罪,謫居黃州。鄭介夫既下吏,獄官得介夫所厚者往還詩文,悉以奏聞。上見晏叔原所贈絕句,亦從而釋之。神宗愛惜人才,不忍終棄如此。
出處《獨醒雜志》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


內容子弟固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無用事也。元豐二年,秋冬之交,東坡下御史獄,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時張安道致政在南京,乃憤然上疏,欲附南京遞,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張恕)持至登聞鼓院投進。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其後東坡出獄,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久之。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後子由亦見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或問其故,子由曰:「獨不見鄭崇(參見《漢書》卷七十七)之救蓋寬饒乎?其疏有云:『上無許(許伯,宣帝皇后父)、史(史高,宣帝外家)之屬,下無金(金,金日碑)、張(張,張安世)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怒爾。且寬饒正以犯許、史輩有此禍,今乃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且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學實天下之奇才也。』獨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時急欲救之,故為此言耳。」僕曰:「然則是時救東坡,宜為何說?」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家法),今乃開端,則是殺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後世子孫因而殺賢士大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議,疑可以止之。」
出處《元城先生語錄》
年代【1079—1079:烏台詩案在開封獄中】